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总辐射130-140千卡/立方米,高于全国同纬度地区。全年日照时数2700-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62-68%。平原全年积温4100-4700°C,适合各类作物及树木生长;山地半农牧区为2400-2500°C,仅能满足牧草麦类作物及林木生长。平原年平均气温11.2-12.9°C,气温日较差12°C。
水文特征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沟壑交错、河流纵横,由东北向西南分布有托什干河、博古孜河、恰克玛克河、克孜勒苏河、盖孜河、库山河、叶尔羌河等七大水系。
托什干河
除上述七大水系外,自治州南部还有艾格孜牙、且木干、铁列克、克孜勒治业克等大小河流100余条。这些河流大都为内陆河。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共有天然湖泊18处、35个,其中淡水湖多集中于阿克陶县的布伦口、苏巴什一带,最大的为布伦库勒湖、喀拉库勒湖。阿合奇县西北部山区也有少量淡水湖。淡水湖多为高山湖泊,一般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另外还有部分冰湖。咸水湖(盐湖)多分布于阿图什市北部盆地,最大的为硝尔库勒和吐孜苏盖特盐湖。
地方文化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古代三文明(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的荟萃之地及东西文化的交融之地。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中部是维吾尔文化的摇篮,北部是柯尔克孜文化的沃野,西南部山区是塔吉克文化的发祥之地,各种文化都留下厚重的文化积淀,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在草原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脍炙人口,不断有新的故事在绿洲上传播。柯尔克孜族的古典乐曲《康巴尔汗》及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不仅是柯尔克孜、维吾尔音乐创作的基石,而且是民族音乐的经典与史诗。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曾经是西胡文化的发祥之地,古代的疏勒乐以及柘枝舞、胡腾舞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仅对当地的群众文化产生影响,而且早就传入内地,对中原文化影响极深。汉文化对境内的影响颇大,且有大量汉文化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之中。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丰富和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民族文化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11个民族在此常住。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构成了自治州多姿多彩的浓郁的民族风情,尤以柯尔克孜族和维吾尔族的民族风情最为突出。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在柯尔克孜草原上演唱《玛纳斯》是最大的盛会。
柯尔克孜是中国古老的游牧民族,其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既具有我国北方马背民族共同的的粗犷剽悍的特点,又具有本民族独具的历史特色、文化特点和生活特色。柯尔克孜族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种类上百种,其中最具特色和观赏价值的有:攻占皇宫、刁羊、赛马、追姑娘、荡秋千、摔跤、马上角力、赛骆驼等。
每遇婚礼等庆典,柯尔克孜族群众都要举行赛马、刁羊、追姑娘、《玛纳斯》演唱会、对歌、跳舞等民间文娱体育活动。柯尔克孜族有本民族独有的节日“诺鲁孜节”,这是一种除旧迎新的年节,除夕之夜的跳火堆、唱“诺鲁孜歌”以及节日之晨全村人共食“克缺饭”,都反映了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历史和文化。
柯尔克孜人的驯鹰捕兔、捕鹿、捕狐,不仅是本民族传统的一种狩猎生产形式,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牧区草原到处可见驾鹰驭犬的狩猎者,特别以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独具规模,别具特色。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阿图什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亚地亚那及萨满舞等各种歌舞盛会别具特色。
地方特产
阿图什木纳格葡萄 | 巴仁杏 | 喀拉库赛甜瓜 | 胡苑乃克 |
其里克塔吾孜西瓜 | 加格达塔吾孜西瓜 | 阿图什无花果 | 克孜达那曼(红葡萄) |
赛尔根查拉斯(黄葡萄) | 苏卡亚格里克(光皮杏) | 赛买提玉鲁克(巴仁银杏) | 阿克玉鲁克(白杏) |
克孜达拉斯(红杏) | 克孜苦曼提(红杏) | 麻依散杏 | 斯热克艾西下甫托勒(黄桃) |
克孜勒托阿其(红桃) | 英热尔下甫托勒(鲜蟠桃) | 阿克夏甫桃 | 红晕白毛桃 |
李光桃 | 阿克阿木提 | 库克阿木提 | 纳西普提阿木提 |
库托尔阿木提 | 皮拉克阿木提 |
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