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包拯审案的一件糗事,说的是一个商人犯了法,要被处以“杖脊”重刑,这位老兄知道没法收买包大人,于是买通了一个负责的小吏。小吏告诉商人,到时候把老爷判决书当庭发下来,我打你之前,你就拼命喊冤,然后我就会大声地训呵你“废话怎么这么多,还不乖乖受罚!”这样事情就会有转机。果然包大人一听小吏口出狂言,有仗势欺人的举动,就打了小吏,轻判了商人。小吏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奸计得逞。因为小吏准确把握住了包大人的逻辑:同情弱者。咱们想一下上面的两个案子,第一个牛舌案,万一卫某就是一个单纯举报的守法之人呢?万一卫某不招或屈打成招呢?第二个“杖脊案”包大人审案会不会有点看心情了?包大人是一个慈悲之人,但并非传说中的神探。
1058年,60岁的包拯上书劝仁宗立嗣。仁宗问他“你想立谁为好”,包拯回答“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事大计考虑,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经是60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啊。”包拯没有儿子吗?当时他自己以为没了,包拯的大儿子包繶这会死了五六年了?但是,包拯这话说了没多久,就发现自己又有了一个儿子。原来小儿子的生母是包拯身边的侍妾,包拯有一次生气打发她回娘家去了,多亏大儿媳妇知道她怀有身孕,便背着包拯夫妇私底下不断的派人送钱财衣物。生下小儿子之后,大儿媳妇又偷偷将孩子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包拯传说中被嫂娘抚养的故事,就是从这一段演绎的。在包拯60岁寿诞的时候,大儿媳妇把小儿子送到了包拯面前,包拯老泪横流,高兴。
包拯二十九世孙,有一个叫包玉刚,是邵逸夫的同学,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首富,世界八大船王之一。1062年64岁的包拯病逝,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字“肃之”,包拯谥号“孝肃”,不仅体现了包拯的严肃,也恰好符合孝这个字。如果包拯只是一个一般的历史人物,你恰好看过他的履历,你大概只会对包拯的四件事印象深刻。其一,包拯孝,金榜题名之后在家尽孝十年才去做官。其二,包拯破过一桩牛舌案。其三包拯是个清官,岁满不持一砚归。其次,包拯是个谏官,喷得皇帝满脸口水,阻止仁宗给宠妃的伯父升官,包拯其他的事你不会记得。
事实上,以上四点也是我们事先知道是包拯的,才会印象深刻,否则这些事也只会被历史专业人士翻开。欧阳修对包拯有一段评价“拯性好刚,天资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况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律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欧阳修这段稍显刻薄的评价代表了一些同时代人的观点,承认包拯的孝、直,但认为包拯的才学、政治并不是顶尖的。当时还有士大夫评价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说包拯是御史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