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明经易考,进士难中。所以古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如果按照这个逻辑,67岁进士及第的沈德潜还真不算老。
他这个人不仅有才学和诗名,更有隐韧精神,虽屡试不第却从不轻言放弃,即便到了花甲之年依旧为科考孜孜以求。
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把梅花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喜欢崔道融的“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也欣赏齐己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惜花兼怕催人老,扶杖更深看不眠。”,其实,不是没有愤懑,只不过他把自己这一路历尽的坎坷,和遇到的不公都化作了绕指柔,云淡风轻地寄寓在诗句中而已。
残雪初消欲暝天,无枝冷艳破春妍。
山边村落涧边路,篱外幽香竹外烟。
自我相思经一载,与君偕隐已多年。
惜花兼怕催人老,扶杖更深看不眠。——清 沈德潜《梅花》
简译:
腊尽春回,残雪初消,黄昏的时候,梅花初绽, 冲寒傲雪,独占春光。
山脚下,村落旁,溪涧边,梅花到处可见,篱笆下,竹林外,梅香如烟雾一般四散弥漫。
我对梅花的思念虽然才隔了一年的时光,可与它相偕共隐的岁月已经好多年。
盼花开又怕花开,只怕岁月经年催人老,夜已深沉,我还舍不得睡去,扶着手杖守护着梅花。
赏析:
沈德潜是清代继王士祯后的又一位诗坛盟主,主张“格调说”的诗歌理论,即“言之有物”,咏物诗不能只是单纯地咏物,那样诗歌就失去了灵魂,要借物言志,唯有如此,才算得是一首好诗。
这首《梅花》就能很好地体现他的诗歌创作理念,此诗的前两联咏梅,后两联言志,全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是其未中进士前一段心路历程的写照。
首联是近景描写,“残雪初消欲暝天”,首句交代时节,为梅花的出场烘托气氛,寒冬即将离去,春天就要到来,冬天的积雪刚刚开始消融,这是一天中的黄昏时分,“瞑”是日落,天黑,引申为黄昏。
“无枝冷艳破春妍”,次句引出梅花,乍暖还寒时节,又是一天中的日暮时分,这样的气候实在不适宜花开,可不畏严寒的梅花还是在枝头绽放了,它冲寒傲雪,独占了大好的初春风光。
诗人并未实写梅花的姿容,可是那“冷艳”两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梅花所有的美,因为它是冰清玉洁的代名词,是高洁和美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果说,林逋笔下的梅花温柔了岁月,那么,沈德潜的梅花则灿烂了年华,因为,它是那么的生机盎然,令人心生欢喜。
“山边村落涧边路,篱外幽香竹外烟。”,在颔联,诗人则把镜头有又由近拉远,映入读者眼帘的是目之所及的山川田野、溪流河涧和篱落人家,各个地方的梅花都在绽放,芬芳四溢,烟雾一般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令人如醉如痴。
梅花报春不争春,春天真的要来了,这是多么的令人心潮澎湃,而作者也多么希望在日迎来自己人生的春天,这一联令人有回味无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