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和鹤壁市浚县,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市,但是两个县的县城之间直线距离仅有12公里,如此近的距离在全国范围来说虽算不上是最近,但也可以说是数得着了。
距离极近的浚县和滑县县城,中间是高铁滑浚站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近的距离,在郑济高铁建设过程中,两县县城才可以在中间位置建设一座有着两者共同名字的“滑浚站”,使一座车站满足了两个县的需要,让其他因为高铁建设过程中争抢线路在本地通过、在本地设站而争破脑袋的地方极为羡慕。
滑县有人口110多万人,位居河南省人口大县前十行列。浚县人口虽然并不在其列,但也是拥有60多万人口的大县。并且两县面积都在1000多平方公里以上,滑县面积甚至接近2000平方公里。那么为何有着众多人口、面积并不算太小的县域,县城却设置得如此近呢?
这两个县名最初并不是现在的名字。浚县最早名字为黎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黎阳县,属冀州魏郡。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以为名。黎山即今天的大伾山,当时黄河流经黎山之东,山南水北为阳,故得名黎阳。黎阳县在宋朝为通利军,政和初年升为浚州,号浚川军,金元为浚州,元初黎阳县以州治省,仅存浚州,明洪武三年四月,直到今天。
清朝嘉庆年间的浚县图
滑县名字最初为白马县,因县东北三十四里有山,“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山名为白马山,县也因此山得名白马县。虽然和浚县离得极近,但在白马县却属兖州东郡,隋以后升为滑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白马县省入滑州,七年降为滑县。
清朝《浚县志》“疆域”记载:东南至滑县界牌十二里,至滑县城二十五里。而清同治《滑县志》疆域记载:西至浚县界四里……西北到浚县城二十五里。可见两县均记载县城相距二十五里,基本接近今天在卫星图上测量的距离。
在古代设置县域一般方圆百里,因此县级长官也有“百里侯”的称呼。而县城作为一县经济、政治中心在设置时也有居中、交通方便的原则,那么为何这两个县的县城都偏离县域的中心位置,并且还距离如此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