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于牧草来说,只有巨大的产量是不够的,如果营养含量差口感差,那如此强大的产量不仅不会成为致富的能手,还很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危害一方的入侵物种。
巨菌草是典型的四碳植物,这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产物为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等含四个碳原子化合物的植物,玉米、甘蔗也属于这种植物,但是小麦、水稻等就属于传统的三碳植物,也就是二氧化碳先被合成为磷甘油酸等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想想玉米秆和小麦秆的硬度就能想象到两种不同的植物差别在哪。
同时四碳植物比起三碳植物,光合效率更高,生长能力更强,需水分量更少,我们常说的杂交水稻,就是通过杂交或者细胞融合法培育出与四碳植物接近的二氧化碳摄取能力和生长能力,所以杂交水稻的产量要比传统水稻产量高得多,而杂交水稻如果继续融合四碳植物的特点,继续加强其生长能力,袁隆平院士的“在水稻下乘凉”的梦并不是不能实现。
我们先看看巨菌草走出国门后的表现,斐济国在引进巨菌草之后,其中一个大型试验牧场的存栏量迅速从原本的只有1000余头牛提高到5700余头牛、300余头羊,整个牧场的承载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光热条件更好的地方,巨菌草的产量简直惊人。2001年3月,巨菌草首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鲁法区种植,在年降水量达到2500毫米的热带地区,2002年9月进行测验生长情况时,试验株最高长到了7.08米,单株重达3.25公斤,每公顷产鲜草量达521.6吨,其光合速率达到了50~70mg CO2/10cm2/hr,远超豆类植物。
当然,巨菌草也并不是全是优点,特别是收割时机对于巨菌草来说非常的重要,错过了最佳收割时机,巨菌草的缺点将会成倍地放大。
在饲料方面,巨菌草不同的生长阶段所含的粗蛋白含量差别非常的大,生长4周时茎高50厘米时,嫩叶的粗蛋白含量为10.8%,而生长到12周,草茎长到了150厘米时,此时叶中粗蛋白含量只剩下的5.9%,继续生长下去,巨菌草的纤维更加粗硬,营养成分也将更低,到那时已经几乎没有成为饲料的价值,口感变差后牲畜也会拒绝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