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开学第一课》
15年之后,第二代登山队员在他们爬过的岩壁起了一座梯子——
夏伯渝回忆说:“人在那个高度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地需要体能,打了四个岩点,然后把那个梯子用尼龙绳绑在上面,就这几个动作,就因为缺氧,我们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
图片来源:《开学第一课》
此后33年,这架中国梯共帮助1300多名中外登山者实现了珠峰梦,直到2008年它完成历史使命,收藏进珠峰登山博物馆。
为队友放弃自己的睡袋
夏伯渝的微博名,有一个“火神爷”的前缀,他告诉小新,这是当年登山队友们给他起的外号,因为他抗寒能力比较强,一年四季都可以用冷水洗澡。
1974年,因为一次“免费体检的机会”,足球运动员夏伯渝入选中国登山队。
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登山队的9名队员再次成功登顶珠峰,并首次对珠峰的“身高”进行精确测量:8848.13米。
但同15年前一样,这场攀登依然充满未知和凶险。
1975年5月1日,26岁的夏伯渝首次尝试登顶珠峰。他所在的第一突击队攀登到8600米,在营地等待最后冲顶,由于天气恶劣,他们等了2天3夜,食品氧气几乎耗光,队伍只得被迫下撤。
下撤到7600米时,一位队友因为体力透支、丢失了身上的睡袋,寒夜里在帐篷中冻得瑟瑟发抖。夏伯渝不忍心,直接把睡袋让了出来,自己在帐篷里和衣睡了一晚。
到第二天早上,他也没什么感觉,还从7600米的地方走到了6500米处,直到晚上宿营,他发现怎么也脱不下脚上的靴子。
“登山前我还想过,自己哪里都可以受伤,就是脚不能受伤。”但最终的诊治结果却是:双脚冻伤坏死,必须截肢。而他也在这时才得知:就在自己突击顶峰之时,父亲去世了。
双重打击下,夏伯渝的心情一度十分灰暗。当广播里传来9名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的消息,躺在病床上的他心情复杂:“9个人里应该有一个我。”
后来,一位来中国授课的外国专家为夏伯渝推荐了假肢,说戴上它不仅可以正常生活,甚至还能继续登山。夏伯渝重新燃起希望,他就此展开了一系列艰难的体能训练。
夏伯渝。图片来源:大燕网/视觉中国
早期的假肢非常简陋,常常只有几根金属条和几块木板搭起来,高强度的训练经常让夏伯渝的腿部摩得血肉模糊,1993年,在医生建议下,夏伯渝再次截肢;1996年,因腿部磨损难以愈合,他罹患淋巴癌;2016年,他被诊断有腿部血栓。
这些病痛没有打垮夏伯渝,他继续日复一日地训练。参加残疾人运动会、穿越沙漠、穿越戈壁、攀登自然岩壁……“截肢清创,怕麻醉药影响训练,我就不打麻药。登山过冰裂缝路段,别人可以跳可以走着过去,我只能趴着前进。”
夏伯渝。图片来源:大燕网/视觉中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到珠峰,夏伯渝主动报名志愿者,从那之后,他便开始全力准备再登珠峰:
每天四五点就起床做沙袋、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持续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之后还要快速走路10公里或者骑车20公里爬香山。同时,他开始尝试攀登各种海拔高度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