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
第三代
1923年,汇丰在上海著名的海滨地区外滩开设了新办事处。其中包括威尼斯马赛克圆顶和汇丰银行的第一对著名狮子,这些狮子以这个时代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名字命名为Stephen和Stitt。上海分公司为当地茶叶和丝绸出口商提供资金,并为中国贸易商提供外汇服务和资金。
1929滙丰第一家“过海”开设的分行在尖沙咀的半岛酒店,成为香港第二家办事处。
1933年起,第二代大厦再进行重建,并使用了部分旧香港大会堂的原址,第三代大厦于1935年10月10日启用,在皇后大道中 1 号的总行入伙,成为当时香港最高,并且首幢设有冷气的建筑物。设计属芝加哥学派,并采用装饰艺术风格,设有高速升降机,大堂以欧洲大理石装潢,圆穹天花上马赛克拼图描述东西方工业与贸易往来。大厦楼高70米,共13层,而大厦的九楼是总司理的寓所,当时是远东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因位于港岛入口,据说按照风水先生意见,将电梯安放在大楼之内,并在楼顶放有一对石狮子头。据信按照总司理(A. G. Stephen)建议,仿上海汇丰银行大楼,也在门口首次摆放了两尊铜狮子。巴马丹拿建筑事务(Palmer & Turner)设计,五华人李浩如(连生建材公司)和魏标记(标记建筑公司)共同承建。魏标记造两首石狮头设于顶部外墙,张口聚气,俯瞰维多利亚港。
1941年,香港日占时期,大楼曾经被用作政府总部。 同年12月日本军队推进,包括香港的推进后,汇丰银行被迫关闭了其在亚洲的大部分网络。其员工经常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帮助客户获得现金或向国外汇款。许多英国工作人员被抓获并作为战俘关押,或被关押在平民营地。该银行于1941年12月16日将总部迁往伦敦。
当时的滙丰主管 Sir Vandeleur Grayburn 被日军俘虏,据报他曾协助于赤柱军营的员工偷运金钱以购买粮食及医疗物资,最后于 1943 年 8 月在狱中因病逝世。
二次大战日军投降后香港光复,滙丰于 1946 年将总部迁回香港,并为香港战后的制造业发展,向商家提供借款服务,香港因而处处出现棉厂纱厂,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而于二次大战期间,滙丰曾被迫签署未发行的钞票;滙丰银行高级职员在日军威迫下签署的钞票,被称为“逼签钞票”。英国政府在逼签钞票推出市面后不久,宣布不承认其为香港的法定货币。
战后百废待兴,要解决逼签钞票的问题和尽快恢复港元的信誉;英国政府和滙丰银行最终决定承认逼签钞票的价值,逐渐收回及销毁,以维持货币在香港以至其他华南地区的信心和地位。双方协议滙丰先填补100万英镑,相等于1,600万港元,余额再在外汇基金收益垫支填补。这个解决逼签钞票的行动奠定了港元在货币发行和金融管理上的地区领导地位,也令滙丰银行变成港元的代名词。
1950 年代,滙丰开始在全球进行收购其他银行的行动,包括 1965 年收购恒生银行,因此大家现在看到滙丰银行和恒生银行使用公用的提款机网络。
第四代滙丰总行大厦(至今)第四代至今
第四代至今
随着战后经济发展,不敷应用,于1981年7月拆卸,1983年1月重建开始。1985年5月20日由英国著名建筑师Norman Foster 设计的新滙丰总行大楼落成全面落成。11月入伙,时任港督尤德爵士于1986年4月7日主持开幕礼。
由于施工期间经历香港前途问题,地产市道低迷,汇丰总行的工程却异常超支(1983年曾有报道指建造费达100亿港币),因此汇丰曾打算把40%的楼面出租,可是当时汇丰唯恐分散办公会影响到进一步发展,才决定完全自用,而在施工期间,总行则暂迁往怡安华人行,并购入海富中心若干楼面及附近商厦作临时办公室,直至总行分阶段启用,才分批卖掉相关物业。这座第四代的总行大厦耗资52亿港元重建,是当时全球最昂贵的建筑物及首幢耗资10亿美元的大楼.
1991年,滙丰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后,初期仍然以该总行大厦作为滙丰集团总管理处,直到1993年,滙丰控股将集团总管理处迁往英国伦敦为止。
第四代香港滙丰总行大厦是由著名建筑师霍朗明(Norman Foster)设计,由构思到落成需时7年时间。整座建筑物高180米,共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使用了30,000公吨钢及4,500公吨铝建成,同时整项工程以避免影响港铁港岛线(第二期)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