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载湉与同治皇帝载醇同为“载”字辈,若选择下一辈也就是“溥”字辈做皇帝,那么慈禧就要从皇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以这样的身份再去“垂帘听政”显然不符合身份与规矩。可以说慈禧选择载湉为新任皇帝是深谋远虑的结果。
但选择同治的堂弟载湉为皇帝,就真的一点问题也没有吗?自然不是。根据康熙皇帝定下的“如无子嗣,准将近族之子,过继为子”的规矩,皇帝死后若无子嗣,可以选择宗室血缘关系较近的“子”,过继到皇帝膝下,成为下一任皇帝。康熙没有提到在历朝历代都通行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做法,也就是说明末天启皇帝与崇祯皇帝那样的兄弟之间的皇位传承,在清代并不符合规矩。但慈禧却打破了康熙立下的规矩,选择同治的堂弟来做皇帝,这显然是慈禧出于独揽大权的需要才做出的决定。
慈禧
三、继位后风潮再起果不其然,载湉被慈禧立为皇帝之后,在朝廷上掀起了巨大风潮。1875年2月20日,也就是在同治去世与光绪继位之后的一个月后,内阁侍读学士广安率先提出了质疑的声音。他在奏折中以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及其弟弟赵光义为例,当年赵光义不但涉嫌*害其皇兄,还将皇帝一脉由赵匡胤家族改为赵光义家族,此事从宋代开始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而现在光绪即位同样也是兄弟之间的顺承,为吸取历史教训,建议光绪以后若有皇子,要将其转接给去世的同治皇帝为后嗣,以“接承续统”。
赵光义
广安甚至还请求光绪立下“铁卷”,以将他的建议作为最高法律确定下来,而广安的奏折也仅仅是个开始。光绪继位两个月后,同治的皇后随之去世,御史潘敦俨直接上奏要求在表彰同治皇后的同时,更改其谥号,其真实目的其实是借此向皇权继承一事发难,希望能够将同治、光绪二人之间的顺承关系理顺。但这显然犯了慈禧的忌讳,潘敦俨随后被革职罢免,随后他回归田野,在家中隐居,直至去世。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
潘敦俨的上奏无疑进一步撕开了质疑的口子。1879年,同治皇帝与皇后二人的尸骨被移送惠陵墓安葬,就在安葬同治的过程中,吏部官员吴可读却自*身亡,完成了中国自古以来士大夫的最高宏愿——“*身成仁”。正所谓“文死谏”,死谏是文臣表达情感与意见的最激烈、最悲壮的方式。吴可读之所以选择“死谏”,是因为同治皇帝在之前的一桩案子中对他有恩,在吴可读的“遗书”当中,清楚地写明同治是继承了咸丰皇帝的大统,但今日之光绪皇帝却也继承了咸丰皇帝的大统,这样必然会导致同治皇帝之大统无人继承,从而断绝。而这都归罪于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的“一误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