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考试,决定着以后的人生走向,寒窗十多年的考生们的命运似乎在一个夏天被决定,这其中报考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报得好皆大欢喜,无牵无挂等待录取通知书,报得不好,全家愁眉不展,甚至需要考虑是让孩子接受不甚满意的结果上大学,还是重读一次,再辛苦一年。报考里确实有不少学问,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
大学报考有窍门,“分数高”不如“报得巧”如果考生分数很高,可以在自己满意的大学里“随便挑”那当然是可以任性报考,不过这样的情况其实少之又少,不少人面临的情况都是分数在满意边缘“徘徊”,不知道怎么办。
能不能上一所满意的大学,是分数与报考选择共同决定的,分数只是部分影响。
比如曾有某位考生考出了567的分数,仅仅超过当年的一本划线20分,一般情况下,也就能报个普通的一本,不过这位考生最后选择了当年不太火爆的农学类专业,一下进了985大学,这可真是非常成功的报考操作了。
有些大学可能收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即便学校实力不错,招生分数也上不去,比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连续几年都有考生以低于一本线10分的分数读了那所学校的一本专业。
以“报得巧”的方式“逆袭”读一个好大学的例子很多,这就说明分数不尽如人意更要在报考上尽心,多查资料多考虑。
学校选择决定四年幸福感,排名外的因素也要考虑很多人说到报考学校可能首先想到的都是大学的排名和知名度,其实这是非常泛泛的概念,落实到具体学校的报考都要细致来看。
就排名来说,一般公布出来的都是学术排名,也就是这个学校科研学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的相关专业的教授发表论文的数目与水平,以及实验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