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甘肃两头大、中间长,像沉重的哑铃、干瘦的骨头。不过,现在,人们更愿意把甘肃比喻为一柄玉如意。
历经70多年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志成城、勠力同心,陇原大地如期脱贫,脱胎换骨,“美丽”生活正“如意”生长。
水到渠成,有一种温暖叫美梦成真
入夏时节,绿染戈壁。黄花滩上,大棚鳞次栉比。
王建林拧开阀门,喷头“咝咝”冒水,甜瓜开始“享受”精准滴灌的滋润。不时有水珠从棚顶落入水池,发出“滴答”声。
这“滴答”声,王建林再熟悉不过。这位武威市古浪县感恩新村的移民,5年前还住在干旱缺水的大山腹地。每次下雨,桶子、盆子、缸子在屋檐下一字排开,“滴答”的接水声浓缩了几代人的渴望。
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感恩新村,王建林(左)在甜瓜大棚中忙碌(2020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时针回拨,一条进山找水的迁徙路清晰可见。
王建林的祖上追云逐雨,从一马平川的旱塬一头扎进相对阴湿的深山,却仍过着接房檐水的生活。
王建林说,大河的波涛,只在梦里出现过。
寻找幸福家园,曾是无数甘肃人不可企及的梦。
70多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甘肃再造家园,仅仅为了破除干旱缺水这个最大“魔咒”,就穷尽接引大河水、集蓄天上水、开采地下水等办法。引大入秦、景电工程、引洮工程等一大批大型调水工程先后上马。仅引洮工程一项,300多万陇中百姓就喝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脱贫攻坚力度空前加大,全省城乡面貌迎来历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552万人告别贫困。
就像大棚里的精准滴灌一样,易地扶贫搬迁、农村人饮安全、村村通硬化路、农村危房改造、控辍保学、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等数十项民生工程统筹实施,一个个新家园拔地而起。
这是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感恩新村住房及日光温室大棚(2020年3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如今,整个黄花滩被从数百公里外引来的黄河水滋润着。王建林熟练地侍弄着4个高效节水大棚。种完一茬甜瓜,还能再种一茬菜。她的新心愿,是托起孩子的大学梦。
路通财顺,有一种机遇叫天涯咫尺
7年前,张成珠向村民许诺,要把曾经养活红军、八路军战士的小米卖到北京、上海。叔父张志营认真劝他:“这是在做梦,不要说大话!”
地处陇东革命老区的环县偏僻封闭。1年前,这里还不通铁路,10年前,从安掌村到县城,还要走一天。因为交通不便,储量丰富的煤炭和营养丰富的小杂粮,只能长期沉睡。
2020年底,一列动车呼啸而过,银川至西安高铁全线通车,环县一步踏入高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