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开始,焦裕禄在这里带着村民与风沙较劲。
闫春光的奶奶负责烧饭,与红薯较劲。
村民们都夸奶奶的饭烧得好,有时也会难以下咽。
难以下咽不是因为手艺,
而是日复一日、滋味单调的红薯饭,吃多了胃里反酸。
经过2年的治理,1965年,村子里农田亩年产从35斤升到了200斤。
村民们开心得像过年。
那一年,奶奶蒸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锅白面馒头。
她迎来了高光时刻。
可是吃饭时,有人提了一嘴,如果焦*还在(1964年,焦裕禄逝世),该多好啊。
一桌人沉默了,停下了筷子。
奶奶发觉,原来白面馒头,也会难以下咽。
人生有很多难以下咽的时刻,可庄稼汉们,
依然喜欢频频举杯,
含泪吞下的委屈与脱口而出的苦难,
都适合下酒。
闫春光用来下酒的故事很辛辣,
在娶到彭思思之前,他的人生乏善可陈。
小时候,父亲离世,
他与奶奶一起开垦土地,
和很多朴实的庄稼汉一样,
他有吃苦耐劳的毅力,
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挥斥方遒的决心,
却独独没有挣脱贫困的门路。
彭思思除了照顾奶奶、养育两个孩子,
还要每天起早贪黑,和闫春光一起喂鸡。
经过一年的努力,
终于,他们在过年时,兜里却只剩两百块。
她分析:他们能拼命挤出本钱买鸡笼,
却挤不出知识,去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
(2014年3月17日,*在东坝头乡张庄村村委会与干部群众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2014年,**来村子视察的那天,
去了彭思思家,品尝了代莲叶奶奶送上的花生,并步行到村支部,和大家一一握手,
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
要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贫困户彭思思家停留了很久,
他给孩子们带了书包和玩具,
他轻抚着奶奶苍老的手说话。
奶奶很激动,无奈她耳朵不好,普通话比耳朵还不好,
于是彭思思就成了*的“传声筒”与奶奶的“翻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