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正是因为较少有普通明星那样的代言消费,粉一个虚拟偶像,即便是氪金玩家的开销也不过每月百元不到。
根据艾媒数据分析,中国在线直播的主要受众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24岁以下的学生群体占比近五成。
收入依靠生活费的他们,无力支撑过于高昂的虚拟消费。每月百元打赏的消费水平,符合直播受众的基本经济情况。
虽然消费不算高,但给虚拟偶像氪金,相当于直接“打钱”。即便只打一块钱,也抱着这笔钱是100%给偶像本人的心情。
因此,一旦有中之人与运营方间的纠纷,粉丝基本都会站队中之人。在他们心中,中之人给予了偶像以灵魂,即便自己喜欢的是虚拟角色,但对皮套之内活生生的人,也有了微妙的情感连接。
虚拟偶像进化史:从真虚拟到伪虚拟
大众熟知的虚拟偶像,是从唱着《甩葱歌》的初音未来开始的。随着虚拟偶像产业的发展,打造出了不同定位的虚拟角色。
初音未来
比如日本的初音和国内的洛天依属于虚拟歌姬,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唱歌,只需要提供声音便足够。
有的虚拟偶像,如米哈游旗下的yoyo鹿鸣,使用的是逆熵AI配音技术,甚至不需要人来配音。
yoyo 鹿鸣
真正意义上接近于现实偶像的是虚拟主播(V-tuber),公认的第一个虚拟主播“绊爱”于2016年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Youtube开通了自己的频道。
她有着和现实世界偶像一样的年龄、外观设定,有着自己的性格、喜好、讲话风格, 并可以随时与观众交流互动。从此,虚拟偶像不再是纸片人,而仿佛真实存在的。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幕后的扮演者和运营团队。
绊爱Kizuna AI
打造一个成熟的虚拟偶像,是一套完整团队协作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环都不行。从人物设定、造型设计、3D建模、动作捕捉,背后并不仅是一个人的努力。中之人,或者说动捕员的工作,只是整体制作流程中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