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十年,就是王羲之写完兰亭集序的第二年,征西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以图恢复中原,自从永嘉之乱以后,神州陆沉,北伐光复中原成了东晋的主要国策。一代代的掌权者要想获得众望,就要极力的主张北伐。
司马懿
魏晋自有风流名士,桓温也不例外,身在行伍的桓温作为士族门阀之一,这个时候已经控制了东晋朝廷,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大军过淮泗,践北境,登上故土,于是和帐下将领官属登平乘楼,眺望故国,曾经让无数东晋人魂牵梦绕的中原就在眼前,作为志在必得,意气风发的主帅,登上平乘楼之后,有感而发:
《晋书·桓温传》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这一句总结,寥寥十数字,桓温认为导致神州陆沉的责任在于王夷甫等人。
五胡乱华
桓温口中的神州陆沉,就是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而后琅琊王建立东晋,整个中原膻腥遍地,成了人间炼狱,晋王朝在东南残存一隅。虽然桓温归罪于王夷甫,我们也可以视为东晋朝廷在反思永嘉之乱的责任时有,王夷甫的一份责任,那么他应该负担多少责任?除了他,其他的人有没有责任?有多少?
先介绍一下王夷甫。
王夷甫,名衍,琅琊王氏,此后东晋的王导、王敦、王羲之等人都是他的族人,诗句王谢堂前燕里面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可以说是高门望族。本人继何晏、夏侯玄之后成为清谈的符号性人物,他通过清谈获得了巨大的名望。
王氏一门无论是东晋还是西晋,都身份显赫,在朝廷占据重要位置,王衍本人在西晋先后任黄门侍郎、中领军、尚书令、尚书仆射、、司空、司徒、太尉等要职。一个人几乎把当时重要的职位都做了一遍。但是,名望不等于才学,永嘉五年,在东海王司马越死后,被众人推举为元帅的王衍贪生怕死,不想担负责任,抛弃朝廷,反而护送司马越的灵柩回封地,以便远离是非之地。这个时候,匈奴人刘渊已经建立汉国,派人四处劫掠中原。
司马炎
本想远离是非之地的王衍被是非找上门来,汉国将领石勒击败王衍率领的送葬队伍,王衍以及大批的官员都成了俘虏。石勒也羡慕王衍的清名,在和王衍交谈的时候,这位西晋高官为了活命,将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反过来又劝石勒称帝,以便混个从龙功臣!
《晋书·王衍传》: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
王衍的马屁没有拍对,听了王衍的话,石勒大怒对部下孔苌说:
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
翻译一下石勒的意思,就是诸葛亮的: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于是,愤怒的石勒处死了王衍,而后,汉军攻破洛阳,屠*宗室、士族、军民等三万多人,导致衣冠南渡,神州陆沉。五胡乱华自此开始。五胡泛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