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逛街,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场景:小孩在妈妈后面一步一抹泪,甚至会大哭大闹,妈妈走在前面头也不回,有的还会骂骂咧咧教训孩子不懂事。发生了什么?一些小娃娃可能不明就里,但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好像已经心领神会:“哦,一定是他妈不愿意给他买什么什么东西!”
小时候,我们大都经历过这样被拒绝的方式,但这种拒绝方式真的合理吗?孩子心里会怎么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时长会淘气、调皮向我们提出一些我们难以满足的要求,毫无例外,家长都会选择拒绝,但孩子被拒绝时,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你知道吗?弄清楚孩子的心理底线,家长在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时才会既有效又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1.我多闹几次,就会得到满足
英语中有”terrible two”这样一个词,直译过来就是“糟糕的两岁”。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当孩子能够独立行动后,儿童和成人的冲突就开始了,产生了与成人环境不相协调的行为”
比如说,孩子去超市,孩子非抓着货架上的糖果不松手,家长看看宝宝的牙齿已经坏了一个,便不愿意给孩子买。于是,孩子不乐意,躺在地上大哭,撒泼打滚的闹,然后聚集一片路人在看笑话,纷纷指责:“是不是亲妈呀,一个糖果值多少钱”、“就满足他吧,小孩儿看着太可怜了”。家长一时下不来台,只能心软的答应:“好好好,妈妈给你买,你快起来吧!”孩子见这种方法奏效,以后在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故技重施,心想“我一大闹,妈妈就会满足我了”,这成了屡试不爽的招数。
2. 妈妈不爱我
“妈妈,我想看会儿动画片。”
“不行,你看你上次考试成绩那么差,快写作业去。”
“妈妈,别的小朋友都有滑板,我也想……”
“要什么要,每天就知道要东西,没钱!”
“妈妈,我的衣服破了,可以再买一件吗?”
“说,你是不是故意弄破的?还能穿,买啥买!”
孩子的心理没有那么多弯弯道道,爱我就会满足我,不爱所以才总会拒绝。“你看吧,妈妈从来都不知道我在想些什么,我说什么她都会拒绝”小孩的心理就是就是这样简单。妈妈往往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事事都满足才是害了他,其实一味地拒绝孩子未尝不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缺乏安全感的因。
3.内在匮乏性人格,我不配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因为物质索要被严酷拒绝的人,将来或将发展成内在匮乏型的人格。因为曾经要求却被冷酷或者暴力拒绝,所以他们会在潜意识形成这样的认知: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
孩子对外部世界,新鲜事物天生就缺乏抵抗力,他喜欢他就想占有,并不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健全,认为喜欢与拥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在童年时,常常拒绝孩子的一些物质要求,长大后都会有一定的外在表现。比如说小时候家长总拒绝给孩子买玩具或新衣服,等有一天自己可以独立时,就会买一大堆玩具,一整柜的新衣服来补偿自己,暗示自己配得上这些美好事物,这就是内在匮乏性人格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