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剧照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易瑶,性格孤僻,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不敢与人分享,只能悄悄找一家小诊所独自解决,结果被不怀好意的同学撞见,引发了校园霸凌。
影片中,易瑶好几次差点告诉妈妈自己的病情,但面对着妈妈的训斥与嫌弃,她宁可忍受病痛与霸凌。
诗人西川说:“喝一肚子凉水就能淹死全部的心里话。” 如果说唐小米直接造成了易瑶的悲剧,那么易瑶妈妈就是祸害女儿的帮凶。
当家长的所作所为让孩子感到失望时,孩子便不愿意事无巨细地告知家长,永远向家长关上了心门。
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问题在于家长而不在于孩子。
02
隐瞒,不过是孩子
害怕承担说出真相的后果
告知妈妈病情后自己会面临什么,也许易瑶早就知道。后来观众也看到了,依旧是连打带骂,带着歇斯底里的愤懑: “我怎么这么倒霉生了你这样的女儿?”
“你才多大年纪?怎么得了这样的病!说!”
“说出病情可能遭致打骂VS隐瞒病情暂时安全”,站在易瑶的立场看,哪个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答案一目了然。
在孩子看来,隐瞒真相不过是他们“趋利避害”的本能,是合理的。
为了避免责罚,更多孩子选择了暂顾眼前,以隐瞒、甚至欺骗大人的方式获得一时的安全。
前不久,一个7岁女孩基于同样的逻辑,惊动了民警。
女孩的妈妈对她要求比较高,让她提前预习并背诵课文《四季》。老师还没有教这篇课文,她记不住,妈妈就训斥了她。害怕再被骂,女孩就溜出大人的视线,独自去外婆家。
女孩在路上遇到了民警。明知外婆家没人,她依然骗民警将自己送到外婆家。事情真相大白后,民警问小女孩为什么撒谎。
女孩说:“不想和妈妈在一起,也不想你们找到妈妈。”
她的逻辑是这样的:不愿意被妈妈骂→不能妈妈呆在一起,去外婆家,哪怕外婆家没人→只要能逃离妈妈,说谎也没关系。
追本溯源,后面的欺骗性行为不过是因为“不愿意挨骂”。而:说出真相→再次面对妈妈→又要挨骂。
面对着已知的后果,孩子为什么要选择那个于己不利的呢?
说谎不过是孩子害怕承担后果。
令我们心痛的是,孩子只知道隐瞒可以暂时逃避父母的责罚,却不知道隐瞒可能造成更大的危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久前,那个被同龄人强迫卖淫后殴打致死的神木少女,不就是因为瞒着父母偷偷见网友引发了悲剧么?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教育的悲剧不是孩子说谎与隐瞒,而是孩子应有的尊重与理解被毁灭了。
03
走进孩子的心
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我们不能强迫,但我们可以自己走进孩子的心,洞察他的想法,然后再提出更理性的建议,让孩子自己把握何去何从。
《完美陌生人》中的父亲,就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范本。
17岁的索菲亚与男友约会,要在男友家过夜,她打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没有粗暴地打断、阻止,也没有骂她“不自爱”,更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先认真听完女儿的陈述。
观众可以感知到,女儿其实是有顾虑的:她担心拒绝的话男友会不高兴,她想赴约却没想到过夜,她问父亲该怎么办。
父亲说:“不要因为他不高兴而却他家,这不是唯一的理由。” 但话锋一转,他亮明了自己的态度:“你别指望我会支持你去。” 女儿听到这里,有点抗拒。
父亲接着友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而不仅是明天你和朋友聊天的谈资。
以后如果你无论何时回想起这件事都会让你的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吧!但如果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吧。因为你还有大把的时间。”
倾听,理解,尊重,建议,以及身为人父应有的态度。这饱含着一个老父亲的全部父爱,温暖而不失力量。
索菲亚的妈妈对此甚是佩服。她是一个心理医生,本应该更有能力令女儿敞开心扉,可因为她的方式过于粗暴:发脾气、不听解释,所以女儿不想与她说。
孩子的心里话,只愿意说给尊重自己的人听,而不是一个总是粗暴干预他的人。
04
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他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使孩子与父母产生隔阂的,除了年龄差距和社会阅历,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行为。
在爱与尊重中长大的孩子,家就是他心灵憩息的港湾,他更能与父母建立起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当他遇到难题时,也愿意求助于父母,坦陈心事。
在父母非议、控制欲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总是担心着来自父母的压力,遇到麻烦也羞于启齿,只能隐藏自己受伤的真相,独自舔舐伤口。
我们不但要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这样的“小爱”,还要赋予孩子心灵以温暖的“大爱”。
愿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温柔的父母!
他们信任你,理解你,尊重你,你不必用撒谎、隐瞒这样迂回曲折的方式,也能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