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和孩子讲,爸爸相信你处理事情的能力,遇到这种事情你如果能自己处理好是最棒的!
但是如果你需要,爸爸妈妈随时站在你的背后,因为我们是最爱你的人,你可以向我们求助的,我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帮忙。
所以我问孩子,那这个事情需要我帮你去向老师反应一下么。
孩子想了想回复我说:“不用了吧,我可以自己处理的。”
“那你记得如果你处理不了,可以随时来找爸爸,爸爸会帮助你一起想办法。”
孩子听完后笑呵呵的无忧无虑地去玩了。
其实所有的解决和处理方法都是表象,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
从小开始建立一个与孩子平等沟通的机制,趁着孩子还信任你愿意和你说心里话的阶段。
然后就是不吝啬的表达爱。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做父母的常常会因为自己的经验法则去忽略孩子的诉求。
也常常因为自己年长的权威而强化威严,不去建立与孩子平等交流的空间。
很多书籍中写到,童年时候父母的吼叫,孩子都会在青春期还给父母。
我的孩子没有那么大,所以不敢说是否真的是这样。
但至少,平等的交流和谈心,会让父母总是愕然发现在孩子生活中我们所忽略的细节。
把孩子当做一个成年人,询问,商量,协作。
看似简单,前提是要打破我生了你,你就得听老子的。
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我说的话你不能反驳。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当然,这事情知易行难。
我觉得要让孩子打破我们自己不够优秀的桎梏,前提是给孩子和我们不一样的童年。
当然,光去解决现时问题也是远远不够的。
生活既然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我们也要帮助孩子们提前去布局。
我始终认为父亲对于男孩子会更感同身受,而母亲对于女孩子有更深的了解。
因为我们也是从不谙世事的小男孩、小女孩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而成长成孩子的父母的。
成长的路程上总会有共鸣。
所以作为父亲,我觉得我更能清楚一个小男孩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的关系、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稍微差池一点点就有可能走到我们预想外的方向。
其他的状况暂且不表,回到这次的问题。
关于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在学校社交这方面,怎么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在下面几个方面我稍稍做了些准备。
首先,运动是男孩子在学校拾起自信,交朋友的不二法门。
一个男孩子运动不好,大多数在班里是会受歧视的,特别是长得高大的男孩。
所以除校外的课后班,我们又在周末给孩子报了足球课,而我自己也希望周末能抽出时间带孩子打篮球。
以我浅薄的人生经验来看,运动能力强不仅对读书有帮助,更对孩子的社交有极大的帮助。
开个玩笑讲,学了足球,你最起码能交到10多个好朋友。而篮球,最少你的队友也有两三个。
这些好友通过运动链接,是最轻松的交友方式,也是最牢不可破的友情关系。
如果这些运动兴趣班基本都在学校、家里周围,都是一个小学的小伙伴,那就更加能帮助孩子拓展交际的广度。
最差,遇到霸凌,跑的快,有能力反击,能找朋友帮忙。
这些维度,是我们父母可以协助的。
况且,强身健体,不是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期望么。
其次,腹有诗书气自华外,带着他认识世界的广大。
疫情期间,最难的是带着孩子去看世界。
而孩子成长却不管疫情与否,会一年年长大。
那么唯一能让孩子足不出户就能浏览大千世界的方法,除了父母的谆谆教导,就是博览群书了。
可能这一点很多人会抱怨,阅读对于孩子太难了。
但是请千万不要忽略孩子日常的好奇心,不要忽略孩子每一个为什么。
我觉得人到中年疲惫的标志就是我们不再去追究为什么,而是只是专注于怎么做。
告诉孩子世界的广大,让孩子知道世界的斑斓多彩,每次孩子的为什么都认真的去帮他延伸知识的边界。
他就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他就会有更远的追求,而不只是现实的口角。
当一个人有更远大的向往时,面前的困难就很难限制住他的脚步。
第三,不要因为作业繁多而把孩子困在家里,去帮助他创造更多的社交的机会。
社交是需要练习的,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一样。
现在的孩子其实挺可怜的,车水马龙的街道,到处的不安全因素,让父母不敢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这样就极大的限制了孩子的社交圈。
想想我们小时候,那时候不用害怕人贩子,父母内心的安全感比现在的我们强的多。
哪个孩子不是放学后一群孩子在小区里疯跑。
扑蜻蜓,捉蚂蚱。
在玩乐之中我们学会了怎么交朋友、怎么处理矛盾,怎么品味快乐和悲伤。
但是现在,只有身为父母的我们有闲的时候才能帮孩子约三两好友,一起去游玩。
所以,孩子本身就处在了一个茧房之中,请尽量不要剥夺孩子社交的机会和权力。
只要可以,多给孩子创造和其他孩子相处的机会,多去室外玩耍。
让孩子不再习惯一个人,不要成为那个省心的“乖宝宝”。
最后的最后,请保持情绪平稳、请保持情绪平稳、请保持情绪平稳。
重要的话说三遍。
我知道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自己有时候也很难做到。
特别是小孩子对你说“我就不”的时候,一股股气流已经充斥脑海了。
但是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的父母,你会发现允许你伤害他的人,永远是爱你的人。
我们其实是凭借着孩子对我们浓浓的爱意,才可以去肆意的伤害他。
如果是陌生人,是老板,是同事,反思我们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是不是会不一样。
耐心、耐心、耐心。
如果不希望孩子变成曾经青春期那个无助的自己。
我们就抛去经验法则,交流时把孩子当做成年人,支持他又给予他依靠。
没有一定要,只有我建议。
打破父母的权威,你才能获得更多孩子的依赖。
我的小孩也不大,教育也未必成功,我也不是所谓的专家,日常也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但我的小孩子目前还是健康且快乐的。
上述建议各位姑且听之,成长的命题注定有不同的解法。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平安顺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