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像(公元32年~102年)
班超到了于阗国。当时,于阗王广德刚刚攻破莎车国,在天山南道称雄,北匈奴派使者驻在于阗,掌控实权。班超断然采取措施*死了挑拨离间的于阗巫师,并将其首级送还于阗王,陈说利害。于阗王听说过班超在鄯善国诛*匈奴使者的壮举,大为惶恐,当即下令*死北匈奴使者,重新归附汉廷。此后,西域各国全都派出王子到洛阳做人质,西域与汉王朝中断了65年的关系,至此得以恢复。
当时匈奴人扶立的龟兹国王仗势攻破疏勒国,*死国王,另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永平十七年(74年)春,班超又进兵疏勒,俘获兜题,来到架橐城,另立已故疏勒王的侄儿忠当国王,疏勒平定。此后,班超还相继平定了尉头国(今新疆阿合奇),率疏勒、康居、于窴、拘弥兵一万人攻破姑墨国,“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唯焉耆、龟兹独未服从”。
建初五年(80年),班超上书给汉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了要趁机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他慷慨而言自己虽出身“卒伍小吏,实愿从谷吉效命绝域,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像张骞那样立功。并提出了“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的主张,得到了章帝的采纳,并派兵援助。
元和四年(87年),班超调发于阗等国士兵二万多人,再攻莎车。龟兹王发兵五万救援莎车。敌强我弱,班超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直扑莎车大本营,斩*五千多人,获得许多的马畜财物。莎车国只好投降,龟兹王等也逃散,班超威震西域。
永元三年(91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都陆续归降。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永元六年(94年)秋天,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士兵共七万人,进攻焉耆、危须、尉犁,斩*五千多人,俘获一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多万头,另立焉耆国王。至此,西域五十余国都归附了汉王朝。永元七年(95年),朝廷为了表彰班超的功勋,下诏封他为定远侯,食邑千户,后人称之为“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年近七旬的班超上书朝廷请求回国,书言:“狐死首丘,代马依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其妹班昭也上书求情说:“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每有攻战……不避死亡……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汉和帝阅后大为感动,召班超回朝。
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被任命为射声校尉。一个月后辞世,享年71岁。朝廷派使者吊唁致祭,赏赐优厚。其幼子班勇后来子承父业,继续致力于维护西域稳定的事业。
班超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经营西域31年,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丝绸之路畅通,做出卓越贡献。
《后汉书》作者范晔评价他说:“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近代作家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还对张骞、班超做了一番比较:“西汉有张骞,东汉有班超,皆一时人杰,不可多得。吾谓超之功尤出骞上……超但挈吏士三十六人,探身虎穴,焚*虏使,已见胆力;厥后执兜题,定疏勒,指挥任意,制敌如神,而于中夏材力,并不妄费,此非有大过人之才智,宁能及此?”
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属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这是古代中国人最远的一次西行探险。甘英一行从龟兹出发,西行至疏勒,越葱岭,经大宛、大月氏至安息。
安息一直以在汉朝和大秦之间做丝绸中转贸易而致富,并不愿汉朝开辟直接通商的道路。甘英到了安息西界西海(波斯湾)时,安息人向甘英备陈渡海的艰难。当地船工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一二岁者,故入海皆赉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听罢放弃渡海,转北而东,后取道木鹿和吐火罗东还。
甘英虽未到达大秦,但却是当时中国人向西所抵达的最远地区,丰富了中国人对中亚各国的认知与了解,在中西方交流历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
(叄)玄奘:大唐高僧震天竺
千百年来,在丝绸之路上穿梭的芸芸众生中,有金戈铁马的将军士兵,有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但所有人当中,若论在老百姓当中的知名度,恐怕无人能超过玄奘。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以其为原型所创作的唐僧形象,令玄奘深入人心。虽然历史与小说有不小的差距,但《西游记》的故事骨架即唐僧西天取经,就脱胎于玄奘西行的真实故事。
五代后晋时编纂的《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一卷是《方伎列传》,将唐代的著名道士、医士、高僧合为一传。其中高僧有玄奘、神秀、慧能、一行等人,玄奘排名第一。
《旧唐书》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房玄龄是当时的宰相,许敬宗也是朝廷重臣,唐太宗以房、许等人助玄奘翻译佛经,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尊崇。
玄奘(602—664年),俗家姓名“陈祎”,世人更多的是尊称他为“三藏法师”,《西游记》中也称他为“唐三藏”。玄奘11岁便开始学佛,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不少佛教译着义理含混,注疏不同,差异很大,于是萌生去佛教发源地印度求教的想法。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上书唐太宗,请求西行求法,但未获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决定“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玄奘像
次年,玄奘启程西行,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备经艰难险阻,走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的大沙漠,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玄奘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他先后经过兰州、凉州、瓜州,出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抵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屈支(库车)、赤建(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撒马尔罕)、葱岭、铁门,南下缚喝国(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梵衍那国(阿富汗巴米扬)、犍陀罗国(巴基斯坦白沙瓦及阿富汗东部一带)、迦湿弥罗国(克什米尔)。
在迎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四处游历求法。后又进入中印度,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并到各地访师参学长达4年。他还有一个梵文名字“摩诃耶那提婆奴”。641年,玄奘与戒日王会晤,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五印度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参加,观者如堵。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驳倒他,名震一时。戒日王又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大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唐太宗在洛阳召见了他,嘉许他“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开始了繁重的译经工作。唐高宗即位后,又命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李义府等人润色玄奘所定之经。20年间,玄奘及其助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字词严谨,质量上乘,成为翻译史上的典范。唐太宗曾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称赞“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译经之余,玄奘还完成《大唐西域记》,记述自己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近30个国家、地区、城邦的情况,包括宗教、疆域、山川地理、风俗、艺术、语言文字、气候、农业、商业、货币等,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史的重要文献。譬如,塔克西拉(今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西北)是佛教圣城,晋代高僧法显到达此地。玄奘在650年来到塔克西拉,在此讲经说法两年,在《大唐西域记》中,他描述塔克西拉:“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
日本书籍里有关玄奘西行路线的示意图
从19世纪开始,这部书被译为德、法、英、日等各国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上很长时间,印度人没留下文字历史,多存在于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中。《大唐西域记》成为解锁印度尘封历史的一把钥匙。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印度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蓝毗尼等众多古迹。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玄奘还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印度;又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介绍到中国,成为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玄奘整理编译的佛教典籍及《大唐西域记》,对东亚文明包括日本、韩国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玄奘圆寂,“归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数万人”。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为之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
【小链接】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688~763年)是与玄奘齐名的另一位唐代高僧,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被日本人民称为“天平之甍”,意为鉴真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鉴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生于扬州。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出家,后来到洛阳、长安学习佛法,开元元年(713年)回到扬州任大明寺主持。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僧人随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并邀请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宝二年(743年)鉴真和弟子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均未成功。第五次东渡失败后,62岁的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宏愿坚定不移。
天宝十二年(753年)十一月,鉴真率弟子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岛南部)登岸,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奈良),安置东大寺,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宰相、右大臣、大纳言以下官员百余人,至东大寺拜访。四月初,为圣武太上皇、皇太后、孝谦女皇、皇太子、大臣授菩萨戒。
唐乾元二年(759年),鉴真在奈良创建唐招提寺(Toshodai Temple),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寺院讲堂内有一尊涂漆加色的弥勒如来佛像,佛像两侧有两个外形似轿的小亭,是当年鉴真师徒讲经之地。讲堂庭院里的藏经室,收藏有1200多年前鉴真从中国带去的经卷。建于1688年的御影堂内,供奉着鉴真坐像,结跏趺坐,团目含笑,两唇紧敛,已被日本奉为国宝。
鉴真还通晓医学,精通本草,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为患者治病。唐至德元年(756年),鉴真及弟子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辨别药物,准确无误。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
(肆)郑和:七下西洋垂青史
在中国近几年掀起的出境游热潮中,东南亚是热门区域,也让众多国人深刻记住了“三宝”两个字,诸如马来西亚的“三宝山”、“三宝庙”,印度尼西亚第三大港口“三宝垄”、“三宝井”等等。它们都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清代张廷玉等人编纂《明史》,第三百零四卷特列《宦官传》,以郑和为第一。《明史》赞曰:“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也就是说,在郑和之后奉命出使外国者,都无不打着“郑和”的名号,这与西汉张骞“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如出一辙。张骞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而要论对“海上丝绸之路”影响最大者,则非郑和莫属。
2005年7月11日,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中国航海日”,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600年前的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奉明成祖之命担任正使,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在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起锚,出使西洋。
郑和船队有大船62艘,每艘长44丈、宽18丈。
郑和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又作三保),因此《宦官传》称:“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幼时被明军掠至南京,净身成小太监,后进入燕王朱棣府中。靖难之役,马三宝知兵习战,随军立下战功。朱棣夺取帝位后,御赐其姓“郑”,擢升其为内官监四品太监,十分信赖。当时,朱棣怀疑被推翻的惠帝(建文太子)流亡海外,即“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故欲派人到海外寻访。郑和被选中承担这一特殊使命。
郑和船队有大船62艘,每艘长44丈、宽18丈,从江苏先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扬帆到了占城(越南中南部),后向爪哇方向南航。1406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随后到三佛齐旧港,当地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残暴,剽掠商旅。郑和兴兵剿灭海盗,生擒贼首陈祖义。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剌加(马六甲)、锡兰(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国家。在古里赐其国王诰命银印,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回国,诸国使者随同朝见,永乐帝龙心大悦,爵赏有加。陈祖义被在京城问斩 。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
由于首航的巨大成功,郑和回国十几天后,便又奉命启程开始了第二次下西洋之旅,时间从永乐五年至七年(1407~1409年)。这次,郑和船队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海岸科钦一带)、古里等国。在锡兰,郑和专程到佛寺布施,并立碑为文,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第三次远航,永乐帝的重要谋士姚广孝(道衍和尚)随行,并从锡兰迎请佛牙舍利,增进了中外宗教文化交流。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到东非麻林迪(肯尼亚一带),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同年,麻林迪使者来中国进献了“麒麟”(即长颈鹿)。
郑和历事明成祖、仁宗、宣宗三朝,《明史》载“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迪、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
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约有两万七八千人,编制庞大,分工明确,有官校、旗军、勇士、力士、买办、书手、通事(翻译)、水手、医士,还有郎中、都指挥、千户、百户、教谕、阴阳官、舍人等文武官员。这是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庞大船队。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评价:“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在后来的大航海时代,无论是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还是麦哲伦、托雷斯、库克船长,其船队规模都远远无法与郑和比拟。直到500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才再次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船队。
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62岁的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病逝。
郑和七次下西洋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他发展了海外贸易,传播了中华文明。据统计,明成祖在位的22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来朝。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丝绸、瓷器、铁器等货物。郑和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了民间贸易。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学、航海造船技术等在亚非等地得到传播。而且郑和船队虽全副武装,却从不以征服异族为目的,展示了中国人的和平理念。
(伍)马可·波罗:欧洲人来华先驱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马可·波罗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乘坐国泰航空的航班,空姐会邀请你加入“马可孛罗”会员;香港九龙仓集团主席吴光正旗下有“马哥孛罗”连锁酒店,遍及港、京、沪等大城市。意大利有旨在促进中国学生到意大利学习和进修的“马可·波罗计划”……这都是Marco Polo的不同音译。“马可·波罗”早已成为了交通旅行、文化交流的一个标志性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