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深入人心
观念转变消费有价值
买与不买,还是要看自己的真正的需求,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与往年相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认同理性消费的观念了。
随机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市民的“双11”购物车,不仅早就被塞满,而且种类更是五花八门。
海口居民:化妆品、衣服、画画用品。
海口居民:我会囤一些洗衣液、纸巾,还有一些日常用品,还有一些衣服之类的,大概一千多吧。
海口居民:买一些平时用的,鞋子、睡衣,生活用品,差不多就500,600吧。
在某公司上班的“白领”陈女士就是一个网购达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前几年在网上买东西,很像是一种无目的消费,看到喜欢的、打折的就会买,“双11”花费在四五千块钱左右。但今年“双11”,自己更倾向于理性消费。

海口居民 陈女士:现在买的就越来越少,今年可能花个一千多块最多了。因为现在都还没有看,很多东西都不知道要买什么。
提起自己的转变,陈女士说,现在她不再是看见打折就买,而是将看中的商品提前放进购物车里,多放上几天,思考这件商品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再决定买不买。

对于消费者来说,“双11”,有时候买到并不意味着赚到。不少消费者在各种促销活动的诱惑下,冲动消费后才发现,往往这些商品并没有多大用处。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带来的不是便宜,而是吃亏。
海口居民:洗面奶或者是面膜之类的,放着过期了。因为可能还会有新的产品出现,然后就又去买其它东西了。
海口居民:就是面膜,面膜用着效果可能不是那么好,但是它促销力度大,然后就囤了挺多。有一些不是特别好用的,最后就是扔掉了。

面对“双11”,不少消费者表示,囤货可能会导致商品过期,甚至铺张浪费。因此,盲目消费不可取,理性面对“双11”,才能让消费更有价值。
@海南人,网购防骗指南请查收!
理性消费的好处,相信大家都能想得通,在这,我们也不过多的赘述了,那么,在理性消费的前提下,咱们还要警惕网购的各种“陷阱”和“骗局”。我们也梳理了一些注意事项,供您参考。
网络购物防骗指南
一、赔偿诈骗
常见形式:“您的快递在运输中,因公司操作失误,不小心丢失,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赔款事宜”。
骗术揭秘:不法份子利用获得的信息,以快递公司人员的身份,告知受害者其货物运输出现问题,再向受害者核对购买货物信息,获取信任,并以退款或双倍赔偿为由吸引受害者。再以验证身份为由,骗取受害者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或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二、绑定“亲密付”诈骗
常见形式:“您好,您在网上买衣服有1000元被冻结,需用您的支付宝绑定‘亲密付’账号,才能把钱退回去”。
骗术揭秘:“亲密付”类似银行卡的附属卡,开通此功能后,可让亲友在网购时直接使用自己的账户付款。不法分子让消费者绑定其支付宝,开通“亲密付”功能,实施诈骗。
三、伪“红包”和交易二维码诈骗
常见形式:点击“现金红包”链接,获取红包和优惠券。“交易时使用以下二维码支付可便宜200元”。
骗术揭秘:不法分子利用“红包”“优惠券”“二维码”等手段,将木马病毒下载地址隐藏在内,诱骗受害者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盗刷卡内金额,实施诈骗。
四、“中奖”“免单”信息诈骗
常见形式:“庆祝活动交易额超过一百亿,随机抽选幸运购物者,恭喜您已中一万元现金大奖”。
骗术揭秘:不法分子冒充购物网站发送“中奖”信息,之后网站人员会以“账户异常”“缴纳保证金”“缴纳税款”为由,要求受害者进行汇款、转账,骗取钱财。
五、退款诈骗
常见形式:“退款时由于操作错误,错转了一万元给您,请把钱退回,不然我们就报警了”。
骗术揭秘:不法分子冒充店家“指引”受害者通过某支付平台办理退款手续,受害者会收到一笔巨额“退款”,这笔钱其实是不法分子误导受害者用自己的手机在支付平台贷的款。不法分子会声称这是其退款操作不当转借给事主的,要求退回,以此实施诈骗。
六、分期返还诈骗
常见形式:在微信的某平台上买东西,付钱得到商品后,隔段时间,这笔钱会分期全额返还。
骗术揭秘:不法分子以购物返现为诱饵,利用受害者贪便宜的心理,吸收受害者资金,以新的消费者投入资金偿还前面的“亏空”。等吸收资金到一定数额后,再发布购买上万元以上货物、缩短退款周期的活动信息,引起受害者抢购,再关闭平台携款逃逸。
凌晨12点,一年一度的双11,将正是拉开大幕,我们只想告诉您两件事。第一,消费要理性、警惕骗局和陷阱。第二、深夜的网购不如清晨的太阳,别睡得太晚,因为健康是无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