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黄帝
从上述事迹不难看出,伏羲、神农、黄帝率领中华先民从原始渔猎社会迈入了农业文明社会,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他们所处的时代,大致是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到四、五千年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最晚近的一组三皇,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在《吕氏春秋》中,伏羲(太昊)、神农(炎帝)、黄帝是五方之帝中的三位,分别对应东方、南方和中央,可见他们在汉代之前并不属于三皇的范畴。到了汉代,“五帝”的说法由五方帝变成五代帝,《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人物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此时,伏羲和神农开始被纳入三皇的序列,就如《潜夫论·卷八》所言:
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直到唐代司马贞为《史记》补写“三皇本纪”时,仍然将伏羲、女娲、神农列为三皇。不过,在汉代孔安国的《尚书序》中开始将伏羲、神农、黄帝列为三皇,而将少昊、颛顼、帝喾、尧和舜称为五帝,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也有同样的描述。此后,这一组三皇五帝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拥趸,至宋代以后成为最流行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文字是《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较早的一组“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现在网络上有一种论调:“《庄子》、《纲鉴易知录》和《太平广记》将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称为三皇。”不过,仔细查阅相关文献,却找不到可靠的证据。
关于“有巢氏”、“知生氏”和“燧人氏”的早期记载的确见于《庄子》,但是《庄子》中并没有提到有三皇。《太平广记·老子》中提到了上三皇和下三皇,但并没有讲这两组三皇具体是谁。而《纲鉴易知录》则是将古老的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作为三皇,而将有巢氏和燧人氏的事迹附于其后。
关于有巢氏和知生氏的记载,见于《庄子·盗跖》: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从古史资料来看,有巢氏的确是上古一个非常重要的族群,在伏羲、神农时代仍然很有影响力,到夏商时期还衍生出一个重要方国——巢国。但是知生氏却毫无踪迹可循,就是《庄子》中说的也是“知生之民”而非“知生氏”。因此,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族群,知生氏都很难说是真的存在过。
有巢氏
关于燧人氏的记载则又有不同。《庄子·缮性》中提到: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这里是把燧人与伏羲相提并论,当作“为天下”的帝王级人物来看待的。燧人氏又被称为”燧皇“,汉代伏胜的《尚书大传》中就称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
根据《路史》的描述,燧人氏的主要事迹有:1.发明钻木取火,教民熟食;2.用火冶金烧土制作器物;3.始注物、虫、鸟、兽之名;4.有传教之台,行结绳之政;5.设立四佐(官职的雏形);6.制定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归的婚配制度;7.教人以渔;等等。
燧人氏钻木取火
总的来看,有巢氏、知生氏(知生之民)、燧人氏所处的时代较为古老,是原始人类由穴居生食状态向文明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不过,将三者联系在一起称为“三皇”的说法,恐怕是难以成立的。
道教中虚构的一组“三皇”: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道教中有上三皇、下三皇和后三皇。其中,上三皇是盘古氏、地皇、人皇,下三皇是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后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
在这里,道教的上三皇和后三皇明显是借用了世俗说法,但是把古史中的盘古氏和天皇氏混淆在了一起。而下三皇即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则不明其详,其事迹纯为虚构的神仙故事,在此不做更多的探讨。
或湮没于历史记忆中的一组“三皇”:"合雒纪"的三姓中国古史中有一个特殊的纪年体系。汉代纬书《春秋命历序》(《春秋纬》十四种之一)记载:
自开辟至获麟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七曰修(一作循)飞纪,八曰回(一作因)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一作疏纥)纪。
“获麟”是指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猎获麒麟事件,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根据上述文字,从“天地开辟”(可能是从远古人类开始纪年算起)到春秋时期一共经历了二百多万年,分为十个大的历史时期,称为“十纪”。
同样的说法在后世的书籍中也经常见到,例如三国时成书的《广雅》、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等。在各书中,十纪的名称与《春秋命历序》基本相同,一般称为: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不过,总的纪年数字大都是276万年,与《春秋命历序》有些差异。(《春秋命历序》已佚,辑文可能有传抄错误)。
根据古史记载,在十纪中:循蜚纪之前都是穴居野处的时代;因提纪出现了有巢氏、燧人氏,产生了文明萌芽;禅通纪是伏羲氏、神农氏的时代,逐渐进入农业社会;最后的疏仡纪则是从黄帝时算起直至今天。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时期是“合雒纪”。《路史·卷二》中说:九头纪“是谓一姓纪”,五龙纪“是谓五姓纪”,而摄提纪“是谓五十九姓纪”,排在第四的合雒纪“是谓三姓纪,教人穴居,乘蜚鹿以理”。所谓“一姓”、“五姓”、“五十九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今天已难以理解。或许这里的“姓”是指原始人类按照血缘关系区分的族群集团,历史上曾经从一个族群分化为五支,再演变为五十九个分支,后来又经过整合形成三个大的集团。
《路史·卷二》记载:
太史公言“九皇氏没,六十四氏兴。六十四氏没,而三皇兴”是也。谓六十四氏,盖并五姓而言。而所谓三皇者,乃合雒之三姓也,在汉皆饩。
“饩”的字义是赠送别人吃的,也指祭祀。按照《路史》所说,从九头纪的九皇氏(也即下文要讲的人皇),到五龙纪五姓和摄提纪五十九姓(合称六十四氏),再到合雒纪三姓,在汉代时都是官方祭祀的对象。
《路史》引用的“太史公言”可能来自于汉代郑玄在《周礼注疏》中的注解:
案《史记》云:“九皇氏没,六十四民兴。六十四民没,三皇兴。”
两者的引文基本是一致的(氏写成民,可能与古代避讳有关)。按照这个引文,太史公司马迁将合雒纪的“三姓”(可能是三个大族群集团的首领)称为三皇。这个说法非常罕见。
合雒纪“三姓”的事迹是“教人穴居,乘蜚鹿以理”。“教人穴居”说明当时的人类都在洞穴里居住。“蜚”通“飞”,“乘”字有趁着、凭借、利用的意思,“乘蜚鹿以理”说明当时的人类凭借着“飞鹿”生存,也就是追赶着奔跑的鹿群进行狩猎来谋取生存资源。显然,这一组三皇更为古老,处于穴居和狩猎采集的时代。
描写原始人狩猎场景的岩画
必须要补充的是,上述“太史公言”在今天能看到的《史记》版本中找不到,或许是佚文,也或许本来就没有,出自附会和编造。因此,这一组三皇的说法是否可靠也是存在疑问的。
有事迹流传的最古一组“三皇”:二灵与九头氏上面已列出的几组三皇,除了时代最晚的伏羲、神农、黄帝广为人知,其他的都比较生僻,很少被人提及。然而,在古史书中,还有另一组三皇经常出现,且很受史家的重视。而且,这一组三皇的名称也更“正宗”,就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春秋命历序》记载: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波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伊万八千岁。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后世的很多史书,如唐司马贞的《史记·三皇本纪》和南宋罗泌《路史》等,都转载了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