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总指挥克拉克之前说过,是一个深谙政治和外交的人。
基于此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必定会有政治和外交两方面,而范弗里特的计划,可说深谙克拉克内心,是一个在政治、外交上也很高明的作战计划!
原因无他,目标有限,规模可控,效果明显。
首先:我们看目标有限。
按照计划,摊牌行动的目标是很不起眼的志愿军主阵地,五圣山前的两个高地597.9与537.7高地,如果不是这场战争,谁也不会知道这两个高地在哪。
其次:我们看规模可控。
在范弗里特原本的计划中,预估的己方伤亡是200以内,因为对面的志愿军兵力也仅仅两个连而已,这样的作战计划,就没有大打出手的意思在内。
最后:我们看效果明显,这效果有军事和政治两重效果。
军事上,夺取这两个高地能直接威胁志愿军主阵地五圣山,美军通过控制高地就等于控制了下面的公路区域,美军真要发起大规模进攻可以借助公路让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插入志愿军后方施行包夹战术,形成战场格局上的优势。
政治上,在这片不足4平方公里战场上的小规模行动,不至于打破双方的对峙格局,也不至于破坏整体谈判进程,只要军事上胜利了,就能在谈判桌上获得相对优势,还能帮助参与总统竞选的民主党候选人杜鲁门扭转不利局面,可谓一举三得。
基于此,才有了这次美军认为,有限的,可控的,能改变前线对峙格局,又能炫耀武力,还能帮助大老板竞选的作战计划顺利通过。
克拉克和范弗里特算计了很多很多,唯独算漏了一点!
那就是志愿军寸土不让,英勇无双,最后让他们骑虎难下。
(话剧照片)
四:战役开始。1952年10月14日,准备充分的联合国军发起了进攻,开始全线炮击长达30公里的志愿军防御线。意图用全面进攻的姿态,让志愿军将集中注意力在五圣山、西方山阵地方向,掩护主攻区域的突然性。
在无差别覆盖攻击同时,联合国军集中了200多门火炮和200多架次的飞机,以超过五倍弹药量的火力密集轰炸只有两个连分别把守的597.9和537.7高地。
无数狂轰滥炸后,为进攻顺利,联合国军特别安排3个步兵营兵力冲锋,指望一鼓而下!
(联军轰炸机)
在战前,为了鼓舞士气,为了宣传效果,联合国军甚至还邀请了不少国际媒体观摩战斗。
由此可见,这场战役就是剑指为何?从不是两个高地的归属,而是背后的板门店谈判。
可是他们的如意算盘,遇见了志愿军的“坑道”战术。
战术素养世界第一的志愿军,依托高地特有的花岗岩和石灰岩地形,还有崎岖的山地地貌构筑了复杂而又坚固的坑道工事。
笔者在阅读朝鲜战争资料时,经常看到的志愿军战法就是依托岩石、峭壁构筑工事!
这山地工事,即能防御敌人的火炮进攻,也能居高临下,阻击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在战斗中创造出有利于志愿军的战场态势。
在朝鲜特有的石灰岩、花岗岩地貌配合下,才有志愿军不断创造奇迹的“坑道”战术出现。
三八线对峙的一年多时间内,志愿军轮换驻扎五圣山区域的部队,从未有一天懈怠过对于坑道工事的构筑,为了构筑坚固的工事,志愿军将士不仅用铁锹挖掘,还用炸弹炸花岗岩!
正是这长久战备还有不懈挖掘,才有后续凭借坑道,抗住联合国军190万炮弹的奇迹出现。
面对志愿军的坑道战术,自以为火力无双的范弗里特吃瘪无数,以为能大力出奇迹的火力覆盖,在志愿军坚固工事面前无功而返。
第一天的战斗,他们失利而归。但,他们依旧不甘心啊?
无数媒体看着,自己准备这么久,发了这么多炮弹,咋能一打就退?
(坑道战术)
五:添油战术和志愿军火力。联合国军的全面进攻是幌子,重点进攻是真,志愿军当然看的一清二楚。
“摊牌行动”的阴险用心,还有范弗里特的战术,让志愿军明白,这家伙目标就是打下上甘岭那两个高地,以在后续的谈判中占据优势。
面对敌人的咄咄逼人,我们哪能认怂?随后就有无数支援部队开始进入上甘岭区域。
原本的两个连,后来变成了营、团、师,最后终于在不断激战后变成了军级单位。
志愿军在增兵,联合国军不愿放弃,也在持续增兵。
但志愿军依托坚固的坑道,抵消了敌人的火力优势,持续完成了坚守任务。
这其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除了坑道之外,还有志愿军的炮火支援。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火炮对轰也不是一边倒。
按照战后统计,美军耗费了190万发炮弹,志愿军的数据则是40多万发,虽然双方火炮消耗比为1比4,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美军火炮依旧占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