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能否认的是,竞技武术确实为中国武术走出国门做出了贡献,曾在全球引发“功夫热”。此外,竞技武术培养出李连杰、于海、赵文卓、吴京等一批专业武术运动员,他们转型为演员走上荧屏后,又成功掀起一股全民“武林风”。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20世纪的中国武术,是以西方体育为坐标,逐渐向竞技化与体育化转型,改造为中国式的体育。从顶层设计来看,这种改造更注重增强体质、全民参与、观赏、审美,而非竞技。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总感觉,现实中的武术和想象中的武术不一样。
转型得靠定位准
在影视作品中,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叶问等角色,代表了传统武术的大众心理最高水平。在他们痛打外国大力士的精彩片段里,传统武术被渲染成慰藉民族悲情记忆的“秘密武器”,亿万民众对此深信不疑。
然而,即便是武术的黄金时代,武林高手们的实力也达不到飞檐走壁、上山入海的效果。更何况,武者要是真到了大侠、宗师级别,哪里会随随便便出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习武之人好勇斗狠、打架斗殴被武林门派所禁止,*人放火更不能被武林所容忍。大多数习武之人并非好勇斗狠之徒,有些拳师很有可能一生从未和人交过手。
习武是个苦功夫,在现代社会,能吃得了这苦的人已经是寥寥无几。
著名的“火云邪神”梁小龙,在现实中是位实战高手。上世纪70年代,他与李小龙、成龙、狄龙并称“四小龙”,自幼学过北派腿法、咏春拳、空手道,拿过两次全港搏击比赛冠军。
梁小龙有次路上遇到十几名持利器的男子堵截,以身受轻伤的代价,便将这些人全部打倒。仔细观察一下梁小龙的手会发现,他的指关节上全是厚厚的老茧,这是长期练拳打出来的。

吃不了苦也有办法“秀神功”。只要有利益存在,江湖便不会太平。
传统武术属于草根民间文化,习武者为了谋生,早就习惯于添油加醋,给自己制造神幻光环。如旧社会的卖艺人,经常以练武、杂技、硬气功来吸引观众,表演吞宝剑、吞铁球、手劈方砖、劲弯钢筋等。这里面有真功夫,但是造假的成分也占了不小比例。
这种初级的自我营销,由于传播范围有限,危害程度相对较轻,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计较。而更高级的自我营销,危害就大了。
习武之人“拉帮结派”、“宣扬正宗”、追逐“掌门人”名号,是为了获得生存的砝码,进而在行走江湖中获得更多方便或者利益。因此,千百年来,门派间相互勾心斗角、相互贬低,习武者拉帮结派、自我炫耀“正宗”的江湖陋习,一直无法根除。

1930年,著名武术史学家唐豪用大量史料证明了达摩和尚与张三丰道士不会武功。他认为所谓达摩创少林拳,武当武术始于张三丰之说,纯系后人的牵强附会。谁知唐豪此举竟惹得不少自称为少林正宗、武当嫡派的武师们勃然大怒,扬言要对唐豪“饱以老拳”。
近年来,诸多门派借各种舞台满血复活、粉墨登场。所谓“武学大师”在介绍自己门派的时候,都说是得到了某某“真传”,可一见真招,立马摔个人仰马翻。纵然喧嚣之下丑态百出,仍不耽误“武学大师”们“求名者得名,求利者得利”。至此,打着国学旗号的武术,成了一些人获利的工具。
古老的武术想要摆脱“花拳绣腿”污名,走向国际,还得从自身找问题。
重新反思近百年中国武术转型的历程,对武术发展重新定位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武术转型,照搬西方竞技体育之路并不是最好的方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应该多些文化自信。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