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奥会上夺金的苏翊鸣也凭借古早采访物料加入了“欢乐喜剧人”行列,采访中苏翊鸣曾表示“天天练我觉得我会很腻,再也不想听到滑雪这俩字”,而冬奥会上出彩的表现,俨然发展成一出“真香”现场,成为网友的新喜剧精神食粮,纷纷转发之。
互联网需要鲜活的人设
相较于被粉丝寄予“多演作品,少做自己”厚望的屈楚萧,王俊凯、苏翊鸣等幽默搞笑的喜剧出圈故事,比“辱骂式追星”中迎来口碑回弹的路线更轻松,效果也更容易讨喜。
《开端》走红之后,白敬亭在网络上积极回复网友留言,而成为网络营销号转发的素材。
互联网上,多数经过整理的盘点中,白敬亭应对插科打诨的网友十分自如,常常化“狂言”于幽默,一个十级冲浪人、劝网友“多吃花生米”的形象呼之欲出,大大拉近了明星在互联网上的距离。
这种路线,林更新已经走了很多年。林更新在网络上用文字营造出的东北口音“怼”粉丝,花式“翻牌”的素材,已经在互联网上转手了无数遍,如此与网友搞笑互怼的互动,都让他们的互联网人设更清晰。
而网友玩梗热潮下,有梗、有故事可挖的明星更容易在互联网的记忆中常青,这些故事往往因为有代表性,而才能在巨量信息埋没时再多坚挺一会儿。
为一件事物打造一个设定,在互联网上已经属于老套路,网友对于为与明星建立冲浪网友关系、积极制造热梗也并不难理解,在网络平台成为明星官宣、发广告的宣发阵地时,鲜活的人设才是观众更想看到的。
这种诉求,甚至不仅仅局限于内娱明星,近期冬奥会的热点下,谷爱凌的女性力量、武大靖等一众体育明星不羁的喝水动作,都能成为网友用来热议和善意造梗的对象。
当明星们一个个成为发广告的工具人,则索然无味,网友俨然正在鼓励这些在互联网拥有讨论度和关注度的明星们做自己——这是他们保持“鲜活”的有效方式。
“做自己”也要有界限
“做自己”对于明星们来说有时并不难,像白敬亭、林更新一样,仅仅在互联网上跟网友聊几句天,就能脱离大明星光环,收获善意评价“好有趣一男的”。
或是像王俊凯等养成系艺人一样,成名颇早,在大众面前留下清晰的成长路线,互联网帮助网友记录了他们“成长”的无数瞬间,即便他们也在广告人扎堆的浪潮中成为其中一员,那些真实、有趣的瞬间,也显得更为可贵。
再者如王一博等在“流量时代”应运而生的艺人,也可以因街舞、滑板、摩托车等技能加身,用个人爱好和冷酷性格建立起个人特征,保持鲜活形象,顺利地“做自己”。
然而,网友乐于看明星们表现出真实一面,但他们“做自己”却也要有一定的界限。
有代表作、业务能力得到认可的明星艺人,打破明星的束缚会更为轻松和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