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都是当时的名臣士大夫,宣扬以“仁义”治天下,这与当时明朝刚刚建国,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
而朱瞻基的首席教师姚广孝被称为“靖难第一谋士”,胡广是建文帝年间的科举状元、学问家,此二人学识渊博,与齐泰等人不相上下,更难得的是,二人还精通权谋和兵法。
这就造成了两位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朱允炆只学儒家,而朱瞻基则兼具百家之学,还学会了御人之术和带兵打仗。
说白了,朱允炆是“书呆子”,明显比朱瞻基偏科。
其次,朱元璋和朱棣都重视“手把手”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上不同。朱元璋是口授心传居多,从来没给过孙子实战经验,甚至他为了朱允炆顺利继位连未来的“刺头大臣”都替他清除掉了。
而朱棣的亲力亲为,除了学业以外,他还带领孙子出门锻炼,微服私访,了解民间疾苦。
他后来每次御驾亲征,都让孙子随军,亲历战场厮*,给朱瞻基提供了实战的机会。一句话,朱元璋太过溺爱孩子,而朱棣则坚持素质教育。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造成了两位后继之君在面对复杂局势的时候有不同的表现。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惊慌失措,经常“瞎指挥”,而朱瞻基在面对自己的几位叔叔叛乱的时候,能够对局势做出正确判断,能直接打击的直接打击,能逐步削弱的,逐步削弱,展现出一位成熟政治家的风范,从他对付他的野心家二叔朱高煦的过程就可见其功力,这是后话,这里不表。
一句话,朱元璋对孩子太过溺爱,而朱棣实行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当然,这两个孙子性格有差别,也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朱允炆生性懦弱,遇事惊慌,而朱瞻基内敛沉着,遇事果断。
但是不同的培养方式确实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今天我们的很多家庭都是三代同堂,“隔辈亲”现象严重,当爷爷的确实需要学习一下朱棣的教育方法,您说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