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你的第二个建议:做你自己。
18岁之前,我一直特立独行,认为所谓人际关系经营都是虚伪做作,不屑也不值得去做,花若盛开,蝴蝶自来。18岁到30岁,碰壁、受挫,满怀不忿努力做个合群、讨人喜欢的人,慢慢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的无奈、苦恼都要去克服。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是随着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和对他人评价的辨别程度逐渐深入的,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初是因为对自己了解不全,只关注自己关注的部分,后来外界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存在差异,让人迷茫无措,希望改变自己来改变他人评价,从而获得认可;最后才发现,往往最初关注的才是自己最真实、最有力量的部分,真实的自我才是持续不断的内心力量源泉。
外界的评价只是帮你觉察自己没有关注到的另一个侧面,如果和自我认知有较大差距,不要先抗拒或者着急辩驳,想想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有道理,与其怀着抗争的心态,激烈应对,不如接受自己不完美、不好的那部分。
接受意味着对自己习性的了知和顺应,承认这个事实,换一种较为主动的心态,情绪背景是积极的,里面蕴含着解脱、疗愈和信任。在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做选择,那就是:要不要认同?
要不要认同我就是个内向不会说话的别扭小孩?要不要认同人际沟通差,无力处理复杂的人际,没办法获得和谐的关系?要不要认同性格已经决定了我的命运?
相信事在人为,我们总是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哪怕有时候说是无可奈何、被逼无奈的选择,那也是个人权衡利弊后做出的主动选择。相信自己有选择,才能完成与自己的和解,才能身在局中,审视困境,转化内心的力量为改变现实的行动。通过行动改变自身,和他人的判断,获得内外的自我和谐,和真正的自我认同。
尼采说:"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察觉自身的不完美,接受它,尽力转化它,看清内心的真实所在,然后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和完成的生命历程。也许每一步,都不容易,但一个人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自己,是多么值得和欣喜的事。如《论语》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妈妈给你的第三个建议:爱别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虽然我认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但更欣赏木心先生的"他人即天堂,进入天堂的窄门要两个人才能通过。"两个人唯有爱可以连接。
人生要持久地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是很难的一件事。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边际效应",是说: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
因为边际效应的存在,一个人感受到成就感、满足感的阈值越来越高,越来越难获取。
另一方面,成就感、满足感,更多的是依赖外界成功,或者外界评价。外界是不稳定的,一是评价的标准、体系可能随时变化,二是没有人能永远站在顶峰,总有起伏上下。杨绛先生曾说:"无论人生上到那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人生的幸福感却是另一回事,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一种主观体验。哪怕生活在平凡忙碌中,也可以时常感受到幸福。而获得幸福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这个世界、和他人建立起美好的关系。
美好的关系,不是说一定要热闹合群,而是有稳定、适宜的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距离。如果你是个心思内敛的人,更喜欢独处,那么君子之交淡如水,有这样一个人和你保持默契有何不可?如果你是个外向开朗的人,喜欢和朋友吵吵闹闹,每件事都有人分享,每种情绪都是两倍、三种的放大,也很好呀。怕只怕什么都想要。
怎么和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