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答了一个问题: 有人说,李白的《静夜思》不符合平仄,该怎样看?今天在原来回答的基础上再做一些补充。除了解释为什么这首诗不符合格律外,把《唐诗三百首》里的29首五言绝句作了分类,有助于大家更清楚地理解这本书。
第一部分 不仅仅这一首首先这个问题说得没有错误,如果不知道李白《静夜思》不合平仄(格律规则之一)的话,应该谢谢对方告诉您这个知识。唐诗三百首中的五言绝句有29首,不合格律的不仅仅是李白的静夜思这一首。
现代人从小就学《静夜思》,而且也知道教自己的孩子背这首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不是格律诗,因为中小学的老师不教旧体诗还要分古体诗和格律诗。
简单来说,旧体诗分两种,古体诗和格律诗。同样,五言绝句也有古体绝句和律体绝句。律体的五言绝句有四种基本句式:
A 中仄平平仄,包含变体中仄仄平仄(半拗体)
B 平平中仄平,
C 中平平仄仄,包含平平仄仄仄(三仄尾)、平平仄平仄(鲤鱼翻波)
D中仄仄平平。
把ABCD每一种句式分别作为首句,形成四种组合,就是律体绝句的基本四种诗式:ABCD、BDAB、CDAB、DBCD。具体的规则可以搜索文章《老街诗词闲话10-律诗四式让您半小时学会格律》,《相信吗?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
《静夜思》是一首古体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除了第一、四句用的B句式,二、三句都是古体诗的句式,另外还失黏。
在《唐诗三百首》里,静夜思是归类在《五言绝句》的目录下,而《唐诗三百首》是不能够拿来当做是否符合格律的标准的。这本书里的七言绝句有个别失粘(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出律(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的现象,但是七言绝句大部分是格律诗。而五言绝句里,律体绝句和古体绝句几乎各占半壁江山。
一、古体绝句
唐诗三百首里的古体绝句有17首, 其中如果细分的话,古体诗按照押韵的方式,还可以分成平声韵和仄声韵两类。入唐以后,诗的押韵愈发严格,入声韵是独押,而上声韵与去声韵也几乎如此,很少通押。因此仄韵古体诗又分去声韵、上声韵和入声韵。我把唐诗三百首里的古体诗按照平上去入的押韵方式分为四类。
1、 平声韵古体绝句 8首
A、 多用古体句式 至少有两处以上不合格律 3首
新嫁娘词,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几首至少有两处以上不合格律,就不一一分析了,有需要的可以在下面留言,我看到后可以相互交流。
B、三平调3首
春怨 / 伊州歌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听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结尾三个字都是平声叫做三平调。打起黄莺儿,应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黄莺儿”成了平平平,除了黄一个字,都是合律的。
刘长卿的《听弹琴》第二句“松风寒”三平调,第三句是拗体,仄仄平仄仄,第四句用“多”救上句的“自”,这首诗也是只有“松”一个字的问题。
祖咏《终南望余雪》与刘长卿的诗相同,第二句 “浮云端”三平调。第三句是拗体,第四句用“增”救上句的“霁”,这首诗是”浮“的平仄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