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设官城、里城和外城三道城墙,由城墙把整个城市划为商业、娱乐和匠户居住区等若干区域。皇城为中央政府驻地和皇帝居住的场所,周长5里。里城即唐时汴城旧城,周长20里。画面描绘的为外城,又称新城和罗城,周长50里、城高4丈,城楼建筑宏伟壮丽。外城南有3门,东西各两门,北面有4门,西有3门,另有水门多座。
开封的交通极为发达,东西、南北纵横的几条御路构成了城市交通的框架。从皇城南面正中的宣德门往南,经里城朱雀门,直达外城南薰门,时称御街。路宽200步,两边有御廊相护,是开封档次最高的大街。相国寺东侧向北,过开宝寺直达外城的新封丘门,也有重要御路。此外,外城从万胜门到新曹门、新郑门到新宋门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从陈桥门到陈州门则有南北走向的主干道。
宋代东京城市布局,较之前代有了极大变化。入宋以来,商人和工匠打破坊区限制,络绎不绝进入城市,在坊区内街道两旁陆续开设店铺。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坊区隔绝的局面被打破,有的店铺为了扩大面积还“侵街占道”,以至徽宗不得不向他们收取“侵街房廊费”。
宋代不再实行限制人们夜生活的“夜禁”。坊市已打通,临街又开店,为便于市民夜生活又广开“夜市”,节日里可以通宵玩乐。开封城里有了夜市之后,还有了早市,甚至有了兜售祭品的鬼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各种店铺的夜市三更方尽,五更又重开张;如果热闹去处,更是通晓不绝;而有的茶坊每天五更点灯开张,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
全图共分为三个段落。首段为汴京郊野的春光。画卷从汴河沿岸一片疏林展开。春寒料峭,薄雾迷蒙,柔柳新芽,绿柳掩映着几家茅舍、几架木桥;河内泛几叶扁舟。两名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缓缓向城门走来。宋代都城建筑为木架结构,干旱季节容易起火,因而平日禁存木炭,但炭为烧烤必备之物,而吃腻了日常肉食猪肉的官员尤其喜欢烧烤烹制,因而不得不允许少量的木炭用驴驮运入城。接着,有一顶轿子走入人们的视野。轿内坐一艳丽少妇,轿顶饰杨柳杂花,轿后跟骑马、担担的随从,想必是刚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宋时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举国官民纵情三天。《鸡肋篇》中说:是日,京师男女利用“长假”要“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春游”。
中段为汴河虹桥码头。汴河是国家漕运的枢纽,商业交通的要道。跨河木桥如一道彩虹卧于汴河之上,因而称之虹桥。桥上路面,坐轿的、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运货的、推独轮车的……摩肩接踵;桥下汴河水面,满载的船只来来往往,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逆流而上;有到站的就近靠河岸停泊,正在紧张地卸货。其中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舷上的船夫们有的拼力撑篙,有的用长钩钩住桥梁死拽,有的正赶紧顺过长竿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正吆喝着千万小心,以免发生磕碰。闲客则把着桥栏,多事地探下头看着船夫忙碌。桥西街市,售刀、剪等器物的摊贩争抢着叫卖。由于人流的众多,导致这一地段餐饮场所“分茶”一个挨着一个。“分茶”相当于现在的餐饮部。里面顾客有的正忙着吃着早点,有的正悠闲地饮着小酒。桥南与大街相连,街边茶楼、酒馆、当铺、作坊林立,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商贩择街旁一空地儿,随便“摆摊设点”。不远处的遮阳棚下,听书的、看杂耍的,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旁边有算命的还正在给人批着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