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舞蹈《司花令》
在闽南理工学院有一群学生因兴趣爱好使然,自发聚集在一起,组成了汉服社。他们学习茶道、古代礼仪、汉服发饰制作、自编自导舞蹈《司花令》,出现在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晚会中,发扬展示着汉服文化之美。
茶艺,即品赏茶的美感之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闽南理工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茶艺的过程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汉服社学习茶艺
在汉服协会,每位学生还会亲手制作自己佩戴的发饰,目的在于学习汉服文化理论,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汉服文化并喜欢上汉服文化,繁复耗时的工艺制作对他们来说能够更好的理解汉服文化,“明治(明朝汉服女装)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汉服服饰,为什么大部分人会喜欢明治,明治首先出土文物很多,因为汉服讲究形质。其次,大家都很欣赏明朝那种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闽南理工学院的学生陈佳明说。每一类型的汉服服饰,不仅代表着我国古代服饰的华美,更多的是历史的礼节制度和汉服文化。
罗衫长袖,翩翩起舞。汉服社的成员自编自导的《司花令》,是被闽南理工学院的学子所普遍熟知的汉服舞蹈,春暖花开、冬去春来,一朵花的生命是短暂的,花的开放是短暂的,但是如果通过用舞蹈来演绎它,让所有人都能欣赏到,这种美便是永恒的。汉服舞蹈《司花令》的这种永恒与力量,体现出的生命永恒的力量之美,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唯美的舞蹈背后是汉服社的成员克服重重困难,永葆初心,不计辛苦,勤学苦练的成果。汉服舞蹈不同于现代舞蹈,汉服里我们生活的时代相比较远,大家对它是充满众多想象的,因此,它更要求表达出仪态、礼仪优雅知性,以及汉服独有的韵味。
“在排练《司花令》的时候,尤其前期是比较困难的,也遇到了很多的挫折,我们在前期跳的时候总是出不来感情,因为对这个舞蹈的内涵不是很了解,后期通过我们查阅资料和翻阅书籍,对舞台做了一个详细的探讨,大家才慢慢的把自己的感情带到了这个舞蹈中,然后这个舞蹈才有了精髓。在跳舞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汉服和现在服装的巨大差距,虽然呈现出来特别美,但因为衣服重,加上古代看上去很优美的一些礼仪,做起来很困难,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希望大家继续传承这种汉文化。” 闽南理工学院胡锦馨说。
除了创作的困难,更困难的是社团的资金周转问题,作为大学生,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比如像弓箭这种东西学校一般是没有的,需要到学校外联络和汉服相关的组织拉赞助,这些问题不仅没有让他们失去信心,反而使得闽南理工学院的学生在学校里面更专注于研究汉服服饰和理论知识。
但困难并不能阻止他们发展弘扬汉服文化的决心。“汉服文化就是我们祖宗的传承,一直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是不能断的,就像韩服,日服,他们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直在重大节日上都有穿着的,我们的汉服却没有被真正重视,我们希望新一代人能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重视自己的节日,而且来弘扬我们的中国文化”闽南理工学院学生于子勋。
如今,汉服社的成员通过各种纯熟的表演传承传统文化,在学校举办的晚会上、活动中以及校外活动中身着汉服,演绎古代一个又一个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希望更多人重视汉服文化,喜欢汉服文化,学校也积极响应汉服社的表演,希望搭建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平台。
闽南理工学院副校长许树成表示,“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美育工作,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践中,学校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课堂主渠道和校园环境营造,以及汉服社、书画展、舞龙舞狮、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凝聚了精气神,坚定了文化自信。”
汉服融合古典、含蓄、轻盈、飘逸之美。“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微风拂面,青丝飘过,尽显古代女子的柔美和古代男子的翩翩之风,但汉服更是一种信仰,一种汉服之美谓之华,一种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一种礼仪之大,故如夏的气魄。一件汉服,深藏一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于衣冠,终于传承,汉服所囊括的智慧是我们中国民族最核心的美之一。传承汉服,弘扬中华文化。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