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再来看看大清,当时说白了跟日本人打仗的也就是李鸿章一人,中华广大的物力丝毫没有发挥,即使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海军打光了,清朝还拥有庞大的常备军和地方团练。而且从物资补给和财力上,是日本丝毫不能比的。而且此时的清军也在开始收复失地,山东方面的清军收复了牟平、文登等很多地区,辽东方面的清军也打下了宽甸、长甸、等失地。
尤其是湘军在牛庄之战中,以弱胜强,重创日军,极大的提振了清军的士气。形势可谓是一片大好,照此再坚持几个月,清军在战场上必将夺回主动权,而财力枯竭的日本都有自行崩溃的危险。而且,当时清政府也在做动员,在内陆的湘军,还有地方团练也在集结,江浙地区的财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因此,再打下去,清军不仅能打败日本,很可能像袁世凯说的那样,乘胜追击,收复朝鲜半岛,甚至直接打到日本本土都有可能,到时日本是无法阻挡的。但是作为慈禧考虑的是皇权的稳固,因此,战争的胜利与否,民族存亡和荣辱,其丝毫不关心。而且此时的慈禧专心于其60大寿,没心思打仗,急忙的求和割地拍款,以换来皇权的不受威胁和自己大寿的继续。
所以啊,在当时情况下,不是中国真的打不赢日本,按照当时的国力,大清灭几次日本都足够,完全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资敌卖国。在于人,而不在于力,这一点当时很多大臣和有志之士都看出来了,但是有慈禧,他们也无能为力。最后,日本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在投降上权得到了。而且2亿白银,直接救了日本,还给其送去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此,日本再次走上飞速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