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醉里挑灯看剑是什么含义(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含义)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4-01-04 16:57:50作者:YD166手机阅读>>

1.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

【参考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作品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写的一首抒怀词。词的上阕侧重写景,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阕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笔。秋来风景异,“异”字主要表现在:天气苦寒——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乡之情。接着通过“边声”“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下阕抒情,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此词意境开阔苍凉,情感慷慨悲壮,形象生动鲜明。

【题海拾贝】

1. 词的上阕写景,描写的是塞下的秋景,词人写到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秋风萧瑟、满目荒凉的边塞之景。渲染了战事吃紧的肃*之气和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2.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异”字的表达作用。

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衡阳雁去”表明天气极寒;风吼、马嘶、号角声,“四面边声”表明声音特异;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表明战事吃紧。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作用是什么?

①描绘出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站在山头,放眼望去,荒芜的大漠水汽蒸腾,似烟若雾,落日斜照,一座孤城大门紧闭,隐约可见。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反映了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阙抒情做铺垫。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这两句揭示了词人和戍边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他们思念家乡,却无法回去,因为功业未成。

5. 情感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描绘了边地的荒凉景象,下阙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的情怀。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

出的大家之一。

【参考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在山东密州任上的一次似乎狂放无羁的狩猎生活。写的是生活,叙述的是情感,描绘的是人生的底蕴。

全词可分为上下两阕。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豪放的思想。

【题海拾贝】

1.品析“千骑卷平冈”句中的“卷”字。

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雄壮。写出了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词人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有何好处?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行,让他有机会报国*敌。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表述了词人渴望被朝廷重用,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和爱国精神。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意思是什么?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勾勒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4.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①“牵黄"“擎苍”的行为。②"锦帽貂裘”的装束。③“千骑"狂奔的场面。④自比孙权的语气。

5.通读全词,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词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具有怎样特点的太守(苏轼)形象。

①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弯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②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一个弯弓劲射、英武豪迈、气度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作者报国立功的宏伟志向。

6.主旨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由实入虚,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参考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代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词的上阕片描述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事情;下阕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寄寓着作者的爱国激情是雄壮的;结语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题海拾贝】

1. 简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中“挑灯”的含义。

“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地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敌报国的迫切愿望。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并对此句加以赏析。

万马奔腾,像的卢马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

3.品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

4.自选角度,对“可怜白发生”进行简单赏析。

(1)与“壮词”作对比,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豪情壮志。

(2)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3)“可怜”一词,是全词情感抒发的转折点,由“雄壮”转为“悲壮”。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5.从炼字的角度,说说“了却”“可怜”妙在何处?

“了却”是“了结”的意思,“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想要完成皇帝托付的天下大事,只可惜自己壮志未酬,头发已经花白了。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6.辛弃疾说这首词是“赋壮词”,请结合词的内容,从题材内容或思想感情或语言风格等方面说说其“壮”在何处。

(1)从题材内容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其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风格上看:语言豪迈、壮丽而不“纤巧”,所以是“赋壮词”。

8.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4.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女,字璿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1907年7月15日凌晨,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著作辑为《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

【参考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作品赏析】

秋瑾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她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及为国报效的决心。

【题海拾贝】

1.“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含义?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意近即可)。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本句运用典故,“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4.“四面歌残终破楚”借用典故抒发情感,请简要加以分析。

“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化用《史记》中汉军冲破楚军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冲破了家庭牢笼。

5.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全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加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3)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意思相近即可)。

6.这首词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巾帼英雄形象?

本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愿被女子身份束缚,宁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发奋图强,做一番事业的巾帼英雄形象。

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参考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作品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题海拾贝】

1.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上阕连用“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达了词人搏击人生风雨、笑傲人生、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3.“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4.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5.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词人眼中,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归隐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词人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6.词中描绘了哪两个情景?

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阳相迎。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儿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

一边思索人生。

7.这首词景、情、理水乳交融,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景: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理:在叙事绘景中含蓄地表明了一个人生道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情: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栏目热文

醉里挑灯看剑全文赏析(赏析《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全文赏析(赏析《醉里挑灯看剑》)

九年级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原词与节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2024-01-04 16:12:32查看全文 >>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表达什么(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什么心情)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表达什么(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什么心情)

《诗词大会》到现在办了5季,产生了5个冠军。其中陈更是北大博士,彭敏也毕业于北大,武亦姝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与他们相比,第...

2024-01-04 16:15:04查看全文 >>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表达的情感(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什么感情)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表达的情感(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什么感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乃是辛弃疾豪放词的经典之作,也是他一生“北伐”理想...

2024-01-04 16:41:48查看全文 >>

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什么情怀(醉里挑灯看剑现在表达什么意思)

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什么情怀(醉里挑灯看剑现在表达什么意思)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你知道这副对联是郭沫若先生先写给谁的吗?山东,作为孔孟圣贤之...

2024-01-04 16:46:56查看全文 >>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意思(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意思(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含义)

破阵子 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024-01-04 16:12:48查看全文 >>

夜里挑灯看剑意味什么(挑灯看剑深层含义)

夜里挑灯看剑意味什么(挑灯看剑深层含义)

中考体育,身体素质开发早的孩子接受能力有多强?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辛弃疾都怀念身体素质无所不能...

2024-01-04 16:17:51查看全文 >>

挑灯看剑出自哪句诗有什么含义(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含义)

挑灯看剑出自哪句诗有什么含义(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含义)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我们真懂?看看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的解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024-01-04 16:45:09查看全文 >>

阿兰若梦境什么时候结束(阿兰若梦的历程解析)

阿兰若梦境什么时候结束(阿兰若梦的历程解析)

如今《三生三世枕上书》快接近大结局了,目前已经更新到了48集,而在新的剧情中阿兰若之梦这一段即将结束了,凤九和帝君也即将...

2024-01-04 16:34:48查看全文 >>

阿兰若梦境中醒来(阿兰若的梦境之谜)

阿兰若梦境中醒来(阿兰若的梦境之谜)

01再刷《枕上书》,看到阿兰若之梦那一节,我却感受不到原先的甜,反倒觉得些许苦涩,虽然我们都知道,东凤恋是在阿兰若之梦里...

2024-01-04 17:00:30查看全文 >>

阿兰若梦是什么意思(阿兰若梦境是怎么回事)

阿兰若梦是什么意思(阿兰若梦境是怎么回事)

凤九额间凤羽花的来历你知道吗?在正在热播的《三生三世枕上书》中,梵音谷帝君在调伏妙义慧明境时,凤九曾与魔尊打斗,当时,凤...

2024-01-04 16:40:41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