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为什么不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是细节描写吗)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4-01-04 19:28:21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为什么不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是细节描写吗(1)

为什么我们要对“课堂教学妙招”说NO?

我和青年教师一起打磨设计时发现,他们特别喜欢我提供“课堂教学妙招”——这步怎么教,难点怎么突破,有没有什么一招制胜的法宝……

我劝告他们,更重要的是先理解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上这节课,要抵达什么样的结果。

他们常常不解:“目标已经明明白白的写在那了,我们还需要去理解吗?”同时还强调上课要有惊喜,“你预设得过于充分,生成就没有那么精彩了,不如走一步是一步。”

而这些问题正是当下教学无效的根源所在。

好比说我们去旅行,此行出发你一定有个目的地,你一定心中很明确我为什么要出发,很少是我先出发,再说这一趟的旅行是否有意义。是否完成了我心中的目标,那就看你事先心中是否存有目标。

有青年朋友们可能还会质疑:“不是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吗?不是有那种自由的背包行走的快乐吗?”

的确。但是课程化的教学,应该对目标事先有所认定,这样一来,才能够测量、评估学生最终有没有收获,学习效果才能恒定。而老师和学生真正希望的是,在课程化的学习中,既有自由行走的快乐,还有既定的收获。

所以,教学不是为了展示我们自己的风格、特色,而是考虑这堂课上学生到底要学到什么,成长什么,有什么成就。

我期待通过本次的分享,老师们知道什么是教,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学习,让所有的学习可测评。

为什么不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是细节描写吗(2)

教学为什么一定要攻克“理解”这关?

先来看看关于理解的基本定义:

将未知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逻辑,同人固有的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对应到教学中,就是指:基于统编教科书的课堂教学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发展与变化的整体,并且自成一个活跃的系统,但它依然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如果了解它的发展逻辑,我们就能知道规律是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能和规律匹配了。

而这种匹配、统一作用于三个层面。

第一,理解了,教与学就能统一了。早年,著名教育学者顾黄初先生观察了很多作文课,当时就发现,学生作文产出的流程与教师执教的流程不匹配时,老师再怎么用力地去教,也教不出效果,因为老师的发力方向和学生的成长方向南辕北辙。

与之相对的,当我们理解了整个事物发展规律,老师和学生的认知统一之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匹配,教就能够促进学。

第二,当理解了未知之后,我们的认知就升级了。当一个老师非常理解目标,并且清楚地知道如何达到目标,以及评估标准是什么,就会发现自己对整个教学的认识也提升了层级。

同时,学生的认知层级也获得了提升,学习就变得有效了。也就是第三点,理解发生的时候,学习也就此发生了。

因此,我们认为理解目标是整个有效教学的前提以及有效教学的保障。

那么,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执行呢?维金斯和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给我们做了一个明确的引导。

这本书认为,理解就是确定学习目标,不机械接受目标陈述的信息,真正知道到底要“学什么”;为此,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经历三个阶段。

•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这次教学到底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是最关键的事。这节课是否有效,我们不用争论,就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来评估它:你既定的学习目标,学生达到了吗?达到了,有效;没达到,无效。

•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这就好比我们双方在进入一场游戏的时候,先弄懂游戏规则和标准,来检测自己到底有没有达标。但这是我们一线老师常常忽略的,也是在传统教学中常常缺失的。

•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们经常直接设计具体的流程——这节课怎么教,先设计教学的流程;然后直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效果很好,于是我自己对课堂效果进行认定。

这其中的弊病显而易见:所有的教学都是随性而为,没有既定目标,没有方向。

有的老师说:有课堂效果不就行了吗?但是,这个效果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是教科书中为我们设定的,有层级的,有逻辑推进的,理性的效果吗?还是“个性化”解读和执教的效果?

有效的教学,是先理解教科书以及课程标准为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然后设定评估标准,最后才去设计具体的执教流程。这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也被我们称为逆向式设计。

教学中的理解具体是指什么?

对于教学中的理解本身,我们在实际的执行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

比如三到六年级的统编教科书,在单元导读页面,教科书的编者都清晰地为我们呈现了这个单元所要学习的目标。但当我们看到时,可能只是接受了陈述出来的表面信息,并未真正理解这些信息,并不知道我到底要带着学生学什么,学生到底要抵达怎样的境界。

教学中的理解其实非常高级。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作者把理解分为了6个维度,它们分别是解释、示意、应用、洞察、移情、自知。

解释:要知道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是它,应该怎么去做。

示意:目标中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目标,我们就达到了目的。

应用:如何确定真正学会了,就是看能不能应用这个目标,用的时候能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稍作调整,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稍作改良,以达到最佳、最合适的应用水平。

洞察:对于目标的内容,不要僵化地接受,更不是为了接受而接受。可以批判,可以全方位地去看待它,也可以从个人的经验或者个人的理解出发去质疑,去探究,去论证。

这个很重要,因为在一线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跪着去理解”。我们可以有一些批判,甚至应该在各个角度去关注,正如诗中写到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移情:我们有对目标的个人理解,也可以参照别人的理解——同行、学术界,甚至学生。

有老师说,一线教学搞那么复杂干嘛?

我不主张“随便想一想,先进入课堂,应对学情,随机应变”,一线教学的老师们,我建议在目标理解方面下苦功夫,因为只有当老师已经炉火纯青,阅学生无数,经验异常丰富,才能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机应变,不需要准备。

达到这个水平之前,一线教师的研修不仅要精致准备,而且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理解,应该关注他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一来,我们对目标的理解才更加充分,更加周到。

自知:也就是要整理自己已经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是怎么获得理解的。

当我们聚焦目标时,才能把学生卷入学习过程中,充分展开各种各样的学习,并通过认知活动实现真正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并不是静态的知识、条款,而是能够结合自身的各种学习的成果做出调整,根据具体情境应用。并且,这种改变不局限于发生在课内,更重要的是发生在生活,发生在未来。

为什么不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是细节描写吗(3)

怎么围绕目标和理解做教学设计?

• 围绕“理解”,设计学习的模型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教学模型:

首先,理解教学目标。换位到学生学习的角度,理清到底要达成什么目标。

有两个核心:

第一,学生已经知道的部分是什么?核心问题是什么?不知道的是什么?这就是建构。

第二,学生学的内容在相关情境中,在相似的环境中,到底能不能用上?这就是迁移。

其次,设定评估方式。在不同阶段都要关注目标是否达到,评估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随机的。

最后,设计学习活动。基于评估的考虑,学习活动要设计成一套具体的程序,不仅要激发兴趣,同时也应该可以检测效果。这个程序通常包括主题探究,反思提升,结果展示等。

现在,我们就可以结合统编教科书,为统整式单元教学设计一个基本模型了。

第一步,整体阅读单元内容,先了解这个单元有哪些内容。

第二步,编制教学的目标量规,充分理解目标,制定量化标准。

第三步,按照量规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比对自己设定的量规,达成了,继续推进;未达成,缺学补教。

第四步,依照量规检查效果,每次根据量规检查效果都是做两件事:达成了,继续推进;未达成,缺学补教。

最后,成果展示与巩固。这个时候,如果成果与目标是匹配的,有效教学就发生了。

你看,当我们夯实了“目标理解”这个工作,就能一石几鸟:既能引导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同时还能成为学习评价的依据。它既是教学有效的前提,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核心。

• 单元目标如何细化?

我来展示一个具体的案例。

比如五年级下册七单元,它的目标陈述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但是,怎么理解静态、动态的表达效果呢?

在这句陈述里,他的第一个学习动作是体会。什么是体会?就是不但要体验,还要领会。可见,在本单元学习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亲近文本,潜入文字中,或者将文字与生活关联。

为什么要求是这样?因为只有做了这些动作,参与了这些形式的学习,有体验才能有领会,才能称之为体会。

第二,要思考的是,本单元的关键学习内容是什么?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第三,怎么去评估我教了之后到底有没有效果呢?在这里,我细化为四个方面:

能区分课文中动态和静态的描写。

能理解动态和静态描写的特点。

能欣赏吗动态和静态描写的优势。

能在表达中初步运用静态和动态描写。

这样的评估设计把学习效果层级化,不断地推动学习迈向深度,从区分到理解再到欣赏,最后在表达中运用。这也能帮助教师自测“学习是否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是从a点到b点的平推,还是从浅层向深层不断的深入”“有没有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 一堂课怎么基于目标做教学设计?

刚才我们细化的是整个单元的目标,现在我们以第十八课《威尼斯的小艇》作为案例讲讲教学目标怎么设计。

如果使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目标进行分类,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定位教学目标。

第一,提取。标注出文中动态与静态描写的相关内容。

第二,依次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第三,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不同的效果。

有老师会问:怎么没有欣赏和运用?别忘了,这是单次课承担的课时目标,单课的教学就是要在单元整体目标的理解下,再细化本课应该承担哪些内容的理解,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并不要求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完全抵达这个单元的目标,每个课时要分解承担,分步落实,细致区分,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保证单元统整教学的效果。

基于理解的单元统整式教学,我强调两点:

首先,应该充分理解目标,明确学习中的任务。

其次,统整单元资源,统筹规划学习,实现单元学习中的教、学、评一体化推进。

这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最优化,而要实现最优化,一定是基于理解的,理解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


本文源自何捷老师在第五届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主题日”模块的精彩发言。

作者 | 何捷(福建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栏目热文

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好处10个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好在哪里)

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好处10个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好在哪里)

复兴区名师工作室送课送讲系列活动为充分发挥我区名师工作室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发展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在...

2024-01-04 19:21:43查看全文 >>

什么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和好处)

什么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和好处)

描写是一般叙述文体常用的表现方法,是写作的一种基本手段。那么,什么是描写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貌...

2024-01-04 19:10:50查看全文 >>

什么是动态和静态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什么是动态和静态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描写的分类从描写方法上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对象上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上分为动态描写和...

2024-01-04 19:10:42查看全文 >>

怎么判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五年级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怎么判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五年级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知识点(转载请备注来源)一、交流平台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

2024-01-04 19:14:08查看全文 >>

冻干柠檬片的功效与作用(冻干柠檬片泡水的好处和坏处)

冻干柠檬片的功效与作用(冻干柠檬片泡水的好处和坏处)

柠檬干片茶产自四川安岳,性温,味苦。用开水冲泡3-5分钟后方可食用。且对人的身体具有多种功效。柠檬干片茶[良义卫浴介绍]...

2024-01-04 19:33:13查看全文 >>

上学路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描写上学路上或放学路上的景色)

上学路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描写上学路上或放学路上的景色)

上学路上作文300字三年级左右范文一:秋天,上学的路秋天的早晨,清爽宜人,我开心地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微风轻拂着我的...

2024-01-04 19:05:37查看全文 >>

枇杷在几月才成熟(枇杷一般几月份成熟又实惠)

枇杷在几月才成熟(枇杷一般几月份成熟又实惠)

枇杷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水果,在每年春夏季就会出现在市面上,因为口感非常香甜,所以喜欢吃的人也是非常多的,那么我们就...

2024-01-04 19:42:39查看全文 >>

枇杷籽的正确吃法(枇杷籽怎么煮才有效果)

枇杷籽的正确吃法(枇杷籽怎么煮才有效果)

阅读前请点关注,谢谢大家!枇杷这种水果,基本上人人都认识它,最主要的是它的味道相当的甜美,而且营养价值也高,因此大家也都...

2024-01-04 19:19:28查看全文 >>

种枇杷树的危害(种无花果树大忌)

种枇杷树的危害(种无花果树大忌)

枇杷甜美可口,营养丰富,润肺止咳,因此很受人们喜爱。那枇杷树不宜种在哪里呢?一般来说不宜种在寒冷地区、不宜种在碱性土壤中...

2024-01-04 19:42:41查看全文 >>

云南蒙自枇杷几月上市(云南蒙自枇杷是什么品种)

云南蒙自枇杷几月上市(云南蒙自枇杷是什么品种)

明天就是冬至啦真正步入凛冬了衣服左穿右穿都还觉得冷盼着出太阳,最怕过早晚在寒冬最暖心的消息除了天晴莫过于就是蒙自枇杷熟啦...

2024-01-04 19:00:31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