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种工作中,新品种的选育一般应在本地广泛种植的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古老地方品种的特殊有利基因。
2.外地种质资源。包括引自外地和外国的品种与类型。这类资源的特点是对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要求一般不能全面适应,但这些资源中在生物性和经济学上都具有不同的优良特征特性,其中有些是本地资源所不具备的,特别是来自起源中心的材料。
在育种中主要是利用它们的某些有利基因,将其导入到要改良的品种中去。当然,如果外地品种能适应本地条件,又能满足生产需要,也可直接推广种植。
3.野生种质资源。此类资源包括作物的近缘野生种和有利用价值的各种野生植物。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野生植物具有一般栽培类型所没有的较强的抗逆性和抗病虫性。
在利用上,往往是把野生种的有利基因或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作物中去;还可以合成异源多倍体,创造新作物;也可将野生植物直接发展成新作物。
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这类材料是在现有各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杂交、人工引变等手段而创造出的原始材料。它包括各种突变体、远缘杂交的中间产物、育种过程中的中间材料等。其特点是,它们具有自然界现有资源所没有的特征特性,是育种或理论研究的宝贵材料。
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与人工创造的品种有“偏才”与“全才”或“半成品”与"成品”之别。
(二)按育种实用价值分类
1.地方品种。也称农家品种,是指局部地区栽培的品种。一般是没有经过现代育种手段改进的,并大部已被淘汰。但这类品种对本地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2.主栽品种。是指用现代育种技术改良过的品种,包括自育和引|进的品种。这类资源丰产性好,适应性较广,一般被用作育种的基本材料。
3.原始栽培类型。是现代栽培作物的原始种或参与种。
4.野生近缘种。现代作物的野生近缘种以及与作物近缘的杂草。杂草类型包括介于栽培类型和野生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类资源常常具有作物所缺少的某些抗逆性,可以通过远缘杂交或现代生物技术将其导入到作物中去。
5.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实际上这类材料是指作物育种的中间材料。如,诱变育成的突变体,杂交后代、合成种等,具有一定的优良性状,但因其多具有某些缺点而不能成为品种。
(三)按亲缘关系分类
Harlan等(1971) 按亲缘关系将种质资源分为三级基因库。
1.初级基因库(GP-1) 同一种内的各种材料。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杂种可育、正常结实,染色体配对良好,基因转移容易。
2.次级基因库(GP-2) 近缘野生种,资源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但有困难。
3.三级基因库(GP-3) 是亲缘关系更远的类型。彼此间杂交不实,杂种不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