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画像
平山堂是欧阳修在扬州任职时修建的。公元1071 年,苏轼最后一次与欧阳修见面,次年欧阳修去世。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经过扬州时登临平山堂,凭吊了欧阳修,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一词。在词中,苏轼回忆了这位文坛先辈对自己的提携和嘉奖,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深切怀念。
当年苏轼在平山堂欣赏江南美景,那种烟雨蒙蒙,天边孤鸿飞影穿行于天际的景象,那种若隐若现、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都成为词人美好的回忆。
苏轼在黄州饱览快哉亭周围的风景时,眼前的景色像极了当年在平山堂看到的景色,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无形中就勾起了他对欧阳修的追忆。
平山堂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这两句是苏轼引用欧阳修《朝中措》中的名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这是苏轼对快哉亭周围水天一色、山色若隐若现景象的补充,其中蕴含的感情也是不言自明的,既有向经典致敬的含义,也是对恩师欧阳修深切的追思。
这五句,融情于景,寄情于物,情景相生,将他与欧阳修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饱满地呈现出来。画意与词情的融合,让词句蕴含的审美意味更加丰富。
如果说开篇四句苏轼为我们展现的是《快哉亭晚照》图卷的话,那么这五句为我们带来的是一幅《烟雨江南》画卷。
回忆中的烟雨江南,迷蒙的山水与若隐若现的孤鸿很明显是冷色调,眼前的《快哉亭晚照》则是夕阳映射的暖色调,两幅图卷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眼前的景与回忆中的景对比,“有”与“无”的对比;两幅图画中传达的情感对比:物是人非的喟叹,世事沉浮的感慨。
“景为情而设,词为情而作”,苏轼描绘美景是为了抒发情怀。在两幅画面虚与实的对比中,词人内心的种种对比,种种纠结的情感也被激发出来。
苏轼画像
苏轼本是多情之人,这两幅画其实与苏轼生命中的两个朋友有关,这两个人与苏轼有着很深的情谊。一个是张怀民,另一个就是欧阳修。
张怀民和苏轼都是被贬到黄州,两人志趣相投,而此时都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张怀民修建亭子,苏轼将亭子命名为“快哉”,并填词一阕,这正是苏轼在贬谪期间的内心写照,足见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在黄州时,欧阳修已经去世,而当年欧阳修的谆谆教诲永远留在词人心中,那“杳杳没孤鸿”的弦外之音,不正是苏轼在欧阳修已去后孤寂身影的写照吗?苏轼内心知己难求的惆怅情怀在此时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