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曹皇后剧照
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后方侍帝,闻变遽起。帝欲出,后闭合拥持,趣呼都知王守忠使引兵入。賊伤宫嫉殿下, 声彻帝所, 宦者以乳妪欧小女子绐奏,后叱之日:“贼在近*人, 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日:“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禽灭。
这说的便是曹皇后对于禁宫卫士造反一事的处决,展现了将门虎女的果敢坚决。几个卫士犯上作乱,直逼宋仁宗的寝殿。正在侍奉的曹皇后不但关闭殿门,不让皇帝出去;还第一时间召唤都知王守忠,让他带兵入宫平乱。
并且猜测到乱兵可能会放火烧寝殿,让宫女接水堵在门口,及时浇灭熊熊燃烧的大火。最关键的是,她让太监侍从以头发为证,明日论功行赏。在这样的安排下,乱兵很快就兵败如山倒。相比而言,宋仁宗处事就过于仁慈了。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最起码能看到曹皇后的三个特征:
第一,不畏强权,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她可不管宋仁宗高不高兴,直接阻止他出门探视,避免了一场大动乱的发生;第二,深谋远虑,能够猜测到乱兵可能会放火,暗地让人提着水,跟在他们后面;第三,知人善任,知道如何调动侍从的积极性,在如此紧急的场景下,尚能想到通过剪断头发来作为参与平叛的凭证。
剧中,宋仁宗有句对曹皇后的评价,“她不怕朕,也不怕失去皇后这个位子,她只怕这个皇后,做的不完美”。虽然不适用于剧中深爱皇帝的曹皇后,但形容历史上的皇后完全是恰到好处。
曹皇后出身名流大家,从小受的教育便是一板一眼,所以她行事上追求完美,不容得一丝差错的出现。而且强大的家庭背景,给予她跟旁人不一样的底气,敢公然跟“皇帝”叫板。因为她知道,只要她做一位完美的皇后,即使皇帝对她不满,朝廷也能极力地拥戴她。
历史上的宋仁宗画像
不恋权势,重视人才和刘太后刘娥不一样,曹皇后不恋权势,从不真正参与军国大事的处决。她都是让朝臣们自定议断,直到商议出结果为止,而不是自己拍板论断。按理来说,从小熟读经史的曹皇后完全有能力处理这些朝政大小事,可是她没有,也因此赢得了贤德的美名。不知道该说她佛系,还是说坚守初心,只做皇后分内事。
曹皇后和养子宋英宗的关系虽然不似剧中那般和睦,但是宋英宗病中沉疴之时,仍然要求养母垂帘听政。宋英宗在位仅四年,便病逝,然后宋神宗登位,对祖母特别尊敬。晚年,她寥寥几句话,还拯救了一代文豪苏轼。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 人以为必死。后违豫中闻之,谓帝日:“ 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 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越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这说的便是乌台诗案,苏东坡因为作诗讽刺朝政,被关进御史台4个月。大家都以为他必死无疑,包括苏东坡自己,最后还是因为曹皇后的一席话,让苏东坡免罪。
历史上的苏轼画像
那么曹皇后,到底说了什么话呢?她说,曾经想起宋仁宗殿试取用苏轼两兄弟时,高兴地说,为子孙们找到两位宰相。如今苏轼因为作诗关进监狱,莫不是仇人的恶意中伤?哀恸之下,甚至联系到自己的病,希望不要再冤枉好人,失去人才。孝顺的宋神宗自然是应祖母所请,释放了苏轼。
历史上的宋神宗画像
从此事可以看出,曹皇后对人才的重视,可以说她为北宋的人才储备贡献了一份力量。按她不掺和军国大事的处事态度来看,她本可以不管苏轼一案,可她还是借自己重病之由,让朝廷免失一位人才。
结语纵观曹皇后的一生,她的确把皇后的“职位”做到了极致,让人挑不出错来,唯独宋仁宗。得失之间,相信历史中的曹皇后自己有所感悟。面对丈夫对张贵妃过分的宠爱,不知道在寂寞深夜,她可曾有所感伤?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记载来看,她或许是不会的。不过这或许只是我们对曹皇后认识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部分待我们一一挖掘。
为了做一位完美的皇后,她把自己束缚在传统道德的框架下,放弃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放弃了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她一生都为依附男性而存在,维护皇权,从皇后,一路做到太后,太皇太后,成为社会和朝廷都争相夸奖的妇女典范。
从地位尊崇上看,她这一生是一个喜剧;而从女性本身的思想出发,她又是一个悲剧的存在。不知道你是否认同呢?
,参考资料:《宋史》卷二百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