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观众爱看吗?难说。
但我最爱的,正是正午阳光的这份天真。
从未有一部国剧,把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表现得如此生动有趣。但要拍,就免不得铺陈大量朝堂群戏和政令讨论会,台词又是古文,这是《清平乐》收视温吞的原因之一。
正午阳光自己不知道吗?
在剧情冲突和把握时代品格之间,对通俗趣味的部分的舍弃,对发糖、放大招的舍弃,就是选择偏向了可能不讨喜的那一方,以此换取更深刻的思想内核和对一个时代的精准还原。
但当它选择成就这种历史的宿命感,让观众看到人物在同命运的抗争中,走向预设的终点。当它追求这份历史的余音,注定不如爽剧、甜剧那样畅快淋漓。
这么多年,爽剧一直在急火烹饪快感,甜剧一直在拼命制造糖精,满足的,刺激的,是观众的味蕾。日子久了,不下猛料,观众味蕾毫无感觉。
而当一部国剧选择慢火烹茶,追求的却是一份历史的回甘。
创作者不能要求观众对于好剧,必须要要耐心品尝。
因为影视剧集主要作用是娱乐和消遣,即“愉快*掉时间”,但如果大家都只拍甜宠爽剧、宫斗剧,没有类型拓展,没有精品追求,赢了,没意思。
一部优秀的“爽剧”可能是尘世最香的白日梦。
但也需要一些剧集让我们:读史,以明智。
因为历史之于现代的我们,应该是一面镜子。
当历史正剧的时代渐渐过去,逆潮流而动,注定费力不讨好,若自身力有不逮,更易引发群嘲,但我却永远愿意为逆行者鼓掌。
因为谁能说,这种逆潮流的“慢”,这种“沉浸式”历史表达与细心雕琢,这种对观众麻木味蕾的挑战,真的毫无意义?
若真要说正午阳光这次败了,那就送《清平乐》四个字——败亦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