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回看历史,会发现《南京条约》及其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原因绝不只清政府战败这么简单。历史的真相永远隐藏在细节当中。
一、两难的议和
1842年7月21日,英军开始进攻镇江。镇江守军顽强抵抗,在武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与英军激战一昼夜。但在此之前,主持江苏防务的牛鉴已经离开镇江。
鸦片战争至此,已经进行了将近3年。英军在中国不断攻城掠地,所到之处清军一败涂地。
清廷官员中如牛鉴一类人,已经完全看出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从而转向了投降。
镇江沦陷后,一大批投降派官员纷纷要求向英军投降。牛鉴更是在上奏中说:“危迫实不可言,伏求皇上速决大计,以拯民命”。这句话终于让道光帝明白,在军事上打败英军已经不可能。于是派耆英、伊布里前去江苏与英军议和。
但是此前道光帝态度反复无常,战和不定。7月9日,道光帝命令耆英剿灭英夷。仅五天后又转向求和,并表示可以做出一定让步。这次尽管让耆英、伊布里前往议和,明面上也只说了“便宜行事”,并未明确表态。
耆英等人深知,如果按照道光帝的想法,谈判成功绝无可能。此前,英军已经向清廷摊牌。英军要求获得割地、赔款、开口岸等种种特权。而其中道光帝大部分条款都不同意。比如,英军要求割让香港岛,道光帝只希望“暂行赏借”。道光帝只同意在福建、浙江暂时开放几个口岸。
可见中英双方的底线差距很大。作为和谈大使,如果擅自做主答应英国的条件,战争会立刻结束。但是皇帝日后追究起来,必然人头落地。另一方面,如果不满足英人的要求,导致战争升级,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面对这样的死局,他们只能一面拖延、搪塞英军,一面夸大实际情况逼迫道光帝明确表态。毕竟战败求和的锅是屈辱的,他们绝对不能自己背。背了黑锅不但会死,还会遗臭万年。
8月4日,12艘英国军舰来到南京江面。英军司令照会两江总督牛鉴,要求上交赎城费白银300万两,否则将立刻攻击南京。英军的武力恫吓吓坏了牛鉴,他立即表示同意先缴纳赎城费60万两,并请英军后退。
但是英军不愿意讨价还价,表示不立即缴清赎城费则立即进攻南京。此时牛鉴心急如焚,只好一面搪塞英军,一面派人速去请耆英、伊布里来南京主持大计。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和谈开始了。
二、搪塞与推诿
8月8日,伊布里先行到达南京,却选择在城中龟缩不出。只派出了家丁张喜前去与英军交涉。而英军这边为了尽快与清廷签订条约,此前一直表示只愿意和清廷的全权大使谈判。
因为在此之前,断断续续地谈判当中英军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清朝官员的搪塞能力太厉害了,把英军耍得团团转。每次以为大事即将成功的时候,发现最后只能得到废纸一张。而这边,为了让英军相信张喜就是全权大使,伊布里还特意给他搞来了五品顶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