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开始,我国就有给长辈做寿的习俗,也称为“祝寿”,一般是指老人的寿诞之日,家里的子女或者亲朋好友们,举行的庆祝活动。自古就有持酒祝人长寿的礼节,但是不限于生日那天,平时也可以用来祝福对方。
寿诞日庆贺最早起源于南朝时期,到了唐朝时候开始盛行。要么说很多节日都是在唐朝形成,大概是盛唐之时人们过于安乐,才有了集会和庆典的条件。民间比较重视逢十做寿,也只有逢十的生日才被称作“寿诞”。
那个时候做寿一般都在五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为生日,六十和八十岁才称为“做大寿”。按照老传统,这个“寿”字是不能随便叫的,因为寿字最早并不是指在世的人,而是指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之后离世的老人。
比如人去世之后穿的衣服,就叫做“寿衣”,即是指长寿之意。所以说年轻人,也就是五十岁之前的人过生日不能称做寿,第一不吉利,其次按照以前的说法是一种折寿的行为。
当然,现如今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字面意思,生日和做寿其实都一样,不过现在有些地方仍然保持着这样的规矩。按照以前的习俗,生日或者寿诞可绝不仅仅像现在一样买一个生日蛋糕,或者再张罗一桌酒菜这么简单。
古时的人们比较在乎逢十生日,而且还要准备相当繁琐的祝寿礼品。四十岁之前的生日,亲朋好友只需准备馒头和切面,十岁和二十岁只用切面就可以。四十岁以上就要准备寿桃、寿面、以及五斤白糖。
超过五十岁,比如六十和八十大寿就更加繁琐,必须要有寿烛、寿幛、寿面、寿桃,还要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接受晚辈和朋友的祝贺和跪拜。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在生日当天庆祝,不过个别地方也有特殊的习俗。老人的寿诞会统一在正月初三来举办,热闹自然是热闹,但是会出现争抢亲朋好友的局面,倒也挺尴尬的。
按照传统,古人的六十大寿比较重要,因为六十为一甲子,也是一个循环。再者古时候的医疗条件落后,平均寿命非常低,活到六十已是长寿,人活七十更是古来稀,因此六十大寿是一个非常值得庆祝的寿诞。
但是也有一个例外,如果父亲和母亲健在的话,即便到了六十岁也不能做寿。这不仅涉及到礼节的问题,而且更是孝道的一种体现,因为自己不能沾这个寿字,而是要把长寿留给父母。
不过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习俗和规矩,比如某些地方就流行逢九做寿,这叫做“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在生日的前一天,邀请子女和亲友来参加宴会,这叫做“暖寿”。
实际上逢九做寿,取自溢满则亏的道理,传统文化讲究适当,凡事不可太满,否则就会物极必反。因此在某些地方,子女为了避这样的忌讳,就会在父母的逢九之岁做寿。
除此之外,个别地方还有做“冥寿”的习俗,就是指父母去世之后,子孙会在父母生日的这一天,穿上彩服,设置礼堂,宴请亲朋好友,甚至还会用唱戏的方式来庆祝。
其实说到底,这些各式各样的祝寿礼节都是出自人们对于孝道的体现,所以说继承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