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经济特区,每个国人都知道是深圳。但实际上,国家最早设立经济特区时,除了深圳,还有珠海、汕头、厦门三城。为何发展到现在,只剩深圳一个独苗,其余3座城市不“特”了呢?
20世纪80年代,沉寂已久的华夏大地上,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当时,国家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创造条件吸引外国投资和世界先进技术。当时我国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利用区位优势承接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转移产业。此后几十年发展中,4城差距逐渐拉开,直到现在只剩深圳一家独领风*,其他3家已经不“特”了,这到底是为何呢?
1980年,国务院发布决定,批准深圳成为我国经济特区。当时,深圳并不是唯一的经济特区,还有汕头、珠海和厦门3座城市,共同组成了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四城被划为特区时,各自发展状况并不同步,现在一骑绝尘的深圳,在当时的4城中属于“差等生”。1980年,深圳、珠海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2.7亿元左右,厦门则达到6.4亿元。
汕头实力最强,GDP总量接近10.8亿元,大约相当于4个深圳,汕头也是广东省内的第二大经济,仅次于省会广州。
不过在此后40多年的发展中,深圳后来居上直至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于其他三城,曾经稳坐“龙头”位置的汕头,此时却成了“吊车尾”。
被划为经济特区5年后,深圳的经济总量达到39.02亿元,超过汕头的24.1亿元,已经达到汕头的1.6倍,深圳从此成为四个特区城市的“老大”。
2002年,厦门以648亿元的GDP成绩,超过汕头的459亿元;2008年,珠海GDP达到992亿元,而此时汕头的经济总量未达到950亿元。
孤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昔日的老大哥,至此彻底沦落到“小弟”位置,成为四座城市中垫底的存在。而此时,深圳的GDP早已超过7800亿元,在全国都能排前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