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宣传中,提起经济特区仿佛也成了深圳的代名词,其他三座城市几乎退出了“特区”队列,而这与四座城市的GDP总量也是一致的。
2021年,深圳GDP超过3万亿,在全国排名前列,而厦门仅为7000多亿,珠海3800多亿,最惨的汕头还不到3000亿,仅为深圳的1/10。
同样的政策,更好的起点,为何最后只有深圳探索成功,其他三座城市全都不“特”了呢?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既是经济特区,又是计划单列市,全国城市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的,只有厦门和深圳两座城市,由此也可以看出厦门经济地位之独特。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厦门与深圳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点:
一是地理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厦门靠近台湾,当初设立特区,也有着借助台湾经济腾飞发展自己的想法。不过因为两岸局势不稳定,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根本无心带着厦门一起发展。
等到后来台湾企业来大陆投资发展时,落户厦门的也主要是一些小企业。台湾大企业大举入驻大陆时,瞄准的都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厦门夹在中间别说吃肉了,连点汤都喝不上,依靠台湾带动也成为一种奢望。
二是厦门地域面积小,没办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厦门最初主城区只是一座小岛,加上周边地区,也主要是以台地、丘陵为主。所以,这里虽然有天然良港,但地域狭小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更重要的是,厦门最初划定的经济特区只有2.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0万,要地没地要人没人,想吸引外资大量投资确实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