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液的形成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如温度)不改变,溶剂和溶质不会分离
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物质组成。
3.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用水、汽油、酒精等液体。
4.溶解性
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5.溶液的应用
(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能加快反应的速率。
(2)医疗上的多种注射液也是溶液。
(3)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如营养液无土栽培)
6.溶解时的热现象
溶于水放热: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
溶于水吸热:硝酸铵
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氯化钠NaCl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三、结晶与除杂
四、溶解度S
1.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通常指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气体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①压强——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②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固体的溶解度S: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不指明溶剂,通常指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理解定义四要素:
①条件:一定温度,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指明温度,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100g溶剂,固体物质的溶解量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限度100g溶剂的量便于统一标准后比较。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只有达到最大溶解量时才是确定的值。
④单位:为g,溶解度其实就是溶质的质量,是在特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下的溶质质量。
(3)溶解度的意义: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g。
①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即达饱和)36gNaCl。
②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形成饱和溶液。
③在20℃时,要完全溶解36g氯化钠,最少需要水100g。
④在20℃时,136g氯化钠溶液中有100g水,36g氯化钠。
3.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是根据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划分的。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从表格中找出物质的溶解度值
(2)曲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