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雷雨的结构图(雷雨人物结构图)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0-29 20:24:16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宋风”指的是来自两宋的历史形态、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显露其温润淡雅的光芒。

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风以独特的气质。从其细节、故事、线条、色彩等艺术形式中,其内核蕴含深切的时代关怀、深刻的社会思考和深沉的思想结晶,也饱含着江山社稷、民间疾苦等严肃主题,而它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万千气象更让后人着迷。

陇山陇水间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中,如风似缕般存在的“宋风”,其置身何处?千年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陇山陇水间的和畅宋风①

矗立在甘肃武山县城的风云雷雨坛,是弥足珍贵的宋代宁远古城历史遗迹,也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古代纯土质祭坛,在宋、元、明、清长达近千年的时间里,是历代地方官最重要的祭祀祈福场所,风云雷雨坛独特的构造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对于研究陇原的北宋历史文化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们一次穷究细节的调查,终于让一段尘封了千年的历史真相浮出水面。

它不是烽火台,也不是古城的城门,岁月流转、风雨侵蚀,它却屹立不倒,似乎整个武山县城都在它的庇护之下……

雷雨的结构图,雷雨人物结构图(1)

武山县城宁远大道上的风云雷雨坛

武山县城古称宁远城,城在老君山北麓,渭河南岸,此地为渭河峡谷隘处,红峪河与渭河交汇于城西,屏山临渭,有“一夫万关”之势。每当夏秋,城北渭水暴涨,拍打城基,凭山远眺此城,若大水行船,飘然欲动。

据武山的地方志记载:宁远城始建于北宋乾兴初年(1022年),初为宁远寨,隶属秦州。宋崇宁三年(1104年),宁远寨割离秦州,并入巩州,升寨为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宁远知县刘冕修建半圆城,依山临渭,东西两门,周长1.8里,墙高1丈9尺,厚丈余。正德十二年,知县江万玉避水改修城郭,新辟南北2门,为四门修建城楼,东门景明,西门景阶,南门景仰,北门景涧。崇祯初年,渭水浸蚀北城,是时李自成一部逼近,监军张公兆以木栅天桥、泥垛口工事堵塞城垣,使城得以保全。

顺治九年(1652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城垣曾几经维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是宁远城最后一次维修。

宁远城址原城垣周长2500米,高约8米,基宽8.5米,墙夯层厚7到17厘米,可惜的是现在几乎找不到一点点痕迹。

于是城东宁远大道尽头的这座夯筑的土台适时地出现在面前,它已经被围栏条石重重保护起来,就连宽敞笔直的宁远大道在它面前也不得不从两边绕行,可见它在武山民众心中的分量。

在祭坛西面立有一块浮雕,反映的皆是祭祀场面。

想来,那宏大、庄重的祭祀仪式,曾在这古老的祭坛之上上演过千万遍。

然而2009年之前,这座存在了上百年的“大土堆”,却并未显出其作为祭坛的任何蛛丝马迹。起初这处遗址只是城东家坡村的居民院落中无意发现的“大土堆”,有人推测它是“烽火台”,也有人说它像是宁远古城东门残存。

当年,武山县进行旧城改造拆迁时,这座土遗址逐渐暴露于大众视野。它所在之地在拆迁前东、南、西三面都有连片的民居,仅北面临316国道,它到底具有怎样的文物价值,应该不应该为人们的出行让路,一时成为争论的焦点。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为查清它的真实身份,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实地勘查,走访群众,并查阅地方史志予以佐证,终于看清了古城这处遗迹的“庐山真面目”,它既非“烽火台”,亦非“东城门”,而是一座修建于宋代的祭坛——“风云雷雨坛”。

武山旧志丛编《明万历宁远志·文庙》残本记载:“风云雷雨坛,在县城东。”

《清康熙宁远县志》也有记载:“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在县东。古代祭祀风、云、雷、雨之神,以保风调雨顺,与城隍合祭。”“风云雷雨坛”:“在城东郊外,祭用春秋二仲上巳日,设三坛,风云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陈设与社稷同,城隍庙与风云雷雨坛合祭。”

雷雨的结构图,雷雨人物结构图(2)

武山地方史志中的相关记载

“风云雷雨坛”整体呈方塔形,平面呈方形,坛体共分三层,为“三成四陛”形制,这种形制的祭坛出现在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见《宋史》卷100),经国家文物专家确认,该祭坛就是古宁远的风云雷雨坛,应为北宋晚期所建。

“风云雷雨坛”现存高度13米,原占地230平方米。南侧设有供人登坛的坡道,转至西面到达顶部。

现顶层残留东南两侧部分墙体,南边残墙内壁留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墙顶有垛口,墙根部有圆孔,残墙高1.8米,厚0.9米,长6.7米。

顶层原用青砖铺地,现已被毁。中下两层为夯土筑成,夯土层厚8-12厘米,层理清晰,土中夹杂有大量的陶片。

中层顶部长宽各9米,高4.1米,顶面平整。下层顶部东西长15米,南北宽14.5米,底部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5米,高7.1米。整体呈方形,建造工艺主要采用当地黏土夯筑而成,在后期维修中采用土坯砌筑。

沿着“风云雷雨坛”细细审视,感受着一种平常的丰富内涵,一种默默的心灵震颤。

祭坛无言,惟风云呼啸。“风云雷雨坛”所代表的祈雨文化在宋代文人的作品中多有反映。

如苏东坡的《祷雨社稷诗》曾这样吁请冥冥中的神灵:“农民所病,春夏之际,旧谷告穷,新谷未穟。其间有麦,如暍得凉,如行千里,驰担得浆。今神何心,毖此雨雪,敢求其他,尚悯此麦。”

诗中一咏三叹,理彰情浓,感人至深。既诉民之苦,又责神灵赐雨迟迟,祈请其速动恻隐之心,快快降下甘雨解民久旱之苦。假如真有神灵,焉能不受感动?

他在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喜雨亭记》曾这样记述求雨得雨后的欢庆场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武山县鸳鸯镇以西以北,铺天盖地的黄土自陇西、通渭一线滚滚南下,临近公路的山峦植被很少,只有靠近渭河的谷地带有河风的湿润气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云雷雨坛”是千百年以来,武山黎民百姓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最具风骨的象征物,其本质终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记者 刘小雷

,

栏目热文

雷雨时氮的固定化学方程式(氮的固定有哪些化学方程式)

雷雨时氮的固定化学方程式(氮的固定有哪些化学方程式)

初中中考化学专题气体的制取、检验与净化问题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2023-10-29 20:27:21查看全文 >>

雷雨持续时间计算公式

雷雨持续时间计算公式

来源:【人民健康网】入伏、伏天进程与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进程不是一套标准。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7月1...

2023-10-29 21:13:36查看全文 >>

雷雨云团的生成(雷雨的时空结构)

雷雨云团的生成(雷雨的时空结构)

6月28日,受雷雨云团影响,北京天空出现浓墨般乌云,犹如怒海生波,场面壮观!在雷雨推进前线,还出现弧状积雨云。弧状积雨云...

2023-10-29 21:10:32查看全文 >>

雷雨三个自然段(雷雨4到8自然段)

雷雨三个自然段(雷雨4到8自然段)

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你知道哪一个季节经常下雨吗?对,就是夏天。在夏天呀,经常会有雷雨,正当酷暑难耐的时候忽然来一阵雷雨...

2023-10-29 20:59:21查看全文 >>

雷雨的三个原因(雷雨三下午原因)

雷雨的三个原因(雷雨三下午原因)

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专业...

2023-10-29 21:04:45查看全文 >>

在雷雨天产生硝酸的化学式(硝酸受热分解是离子方程式嘛)

在雷雨天产生硝酸的化学式(硝酸受热分解是离子方程式嘛)

硝酸(HNO3)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化工物料,在现代工业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硝酸早就在自然界中存在了,最主要的就是由雷雨天...

2023-10-29 21:07:50查看全文 >>

形成雷雨化学方程式(雷雨庄稼肥化学方程式)

形成雷雨化学方程式(雷雨庄稼肥化学方程式)

导语:今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我们熟悉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已经150岁啦!本期专栏我们主打怀旧风,一起聊聊古诗词中的...

2023-10-29 21:04:55查看全文 >>

雷雨是通过什么送戏写雨的

雷雨是通过什么送戏写雨的

送戏下乡 文化惠民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兰陵县群众文化生活,由兰陵县柳琴剧团承担的兰陵县201...

2023-10-29 20:46:16查看全文 >>

高中所有化学方程式汇总(高一高二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所有化学方程式汇总(高一高二的化学方程式)

同学们系统地总结过高中三年需要记忆的化学方程式吗?作为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书写化学方程式需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

2023-10-29 21:10:55查看全文 >>

雷雨的形成原因15字(短时雷雨大风形成原因)

雷雨的形成原因15字(短时雷雨大风形成原因)

不知你发现没有,进入夏天后,雷雨天气会明显增多,几乎每年都如此。与夏天相比,冬天发生电闪雷鸣的概率的确要小很多,甚至有人...

2023-10-29 20:40:31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