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的目的,分增层改造、纠偏减少沉降、纠偏位移三部个部分讨论,将其中涉及到的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加大基础底面积法、加深基础法、锚杆静压桩法、树根桩法、坑式静压桩法、预压桩托换法、注浆加固法等8种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常用加固方式及其施工流程进行整理,具体如下:
一、增层改造1、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
适用条件:
适用于基础因受不均匀沉降、冻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基础裂损时的加固,浆液材料可采用水泥浆或改性环氧树脂等。
施工流程:
注浆类型按加固机理可分为充填注浆、渗透注浆、挤密注浆和劈裂注浆等四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地层选用不同的注浆类型。
施工准备→搭设钻孔平台→分区或分段钻孔→清孔→搅拌浆液→安放注浆管→注浆→封堵→等强(混凝土形成强度)→效果检测。
2、加大基础底面积法适用条件:
适用于当既有建筑的地基承载力或基础底面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时的加固。一般采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
当不宜采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时,可将原独立基础改成条形基础;或将原条形基础改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或筏形基础;或将原筏形基础改成箱形基础。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挖出原基础→清理原基础面→凿露钢筋或钻孔植筋→焊接、绑扎钢筋→搭设模板→浇筑混凝土→拆除模板→回填土方。
3、加深基础法适用条件:
适用于地基浅层有较好的土层可作为持力层且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可将原基础理置深度加深,使基础支承在较好的持力层上,以满足设计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取相应的降水或排水措施。
施工流程:
开挖托换导坑→将导坑扩展至托换基础下方→挖至基础下方持力层→用混凝土浇筑基础下方导坑→填实现浇混凝土与基础间空隙,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基础托换全部完成。
二、纠偏减少沉降1、锚杆静压桩法
适用条件:
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加固,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宜为方桩)、钢管桩、预制管桩、型钢等。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挖出基础工作面→开凿压桩孔→钻锚杆孔→埋设锚杆→安装压桩架→起吊桩段→就位桩孔→压桩→起吊下节桩段→接桩→压桩→重复接桩压桩直至满足设计要求→封桩→桩与基础连接→压桩施工完成。
2、树根桩法适用条件:
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既有建筑的修复和增层、古建筑的整修、地下铁道的穿越等加固工程。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钻孔→清孔→安放钢筋笼和注浆管→填灌碎石→注浆→拔注浆管→振捣桩头一浇筑承台。
3、坑式静压桩法适用条件:
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且地下水位较低时。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开挖竖向导坑→开挖托换坑→托换压桩→接桩→封顶→回填托换坑及导坑
4、预压桩托换法适用条件:
预压桩是基于坑式静压桩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出现的改进工法,它能阻止坑式静压桩施工中撤出千斤顶时压入桩的回弹,其方法是在撤出千斤顶之前,在被预压的桩顶与基础之间加进一个楔紧的工字钢。主要适用于黄土、湿陷性黄土、地下水位较高且建筑物荷载不大的情况。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开挖竖向导坑→开挖托换坑→托换压桩→安装托换千斤顶→塞入钢柱及钢垫板→托换千斤顶卸载至零一→钢柱两端与桩顶和基底焊接牢固→回填→支模、浇筑混凝土承台。
三、纠偏位移1、注浆加固法
适用条件:
适用于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一般用于防渗堵漏、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模量以及控制地层沉降等。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搭设钻孔平台→分区或分段钻孔→清孔→搅拌浆液→安放注浆管→注浆→封堵→等强(混凝土形成强度)→效果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