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遵循“幼子守灶“原则。在他死后第三年,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但是汗国的大部分财产和军队留给了幼子拖雷。成吉思汗死后,拖雷一直以监国身份参政。
成吉思汗本来的初衷是希望几个儿子互相帮助,壮大蒙古汗国,但很快兄弟就出现了嫌隙,1232年,拖雷中毒而死,窝阔台汗位得以稳固。
作为崇尚汉法的皇帝,忽必烈曾经有意学习中原王朝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并确立真金为自己的太子,但很快真金早逝,忽必烈对汉臣产生了巨大方案,随即汉化停止,继承人制度改革停滞。
除“幼子守灶“,在蒙古汗国内部,一直以来都在推行“忽里勒台制”,即部落内部推选继承人的制度。这一制度虽然民主,但是因为选举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所以派系的分裂是必然的。尤其是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进行了长达5年的内战,忽必烈取胜后,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各部开始脱离蒙古汗国,四大汗国逐渐走向崩溃。
可以说,“幼子守灶”和“忽里勒台制”助长了蒙古人的投机性,让帝国陷入无休止的攻*之中。
3、权力分配出现失衡
中原王朝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包括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而在中央,则将大臣的权力收归皇帝。比如唐朝前,君臣可以坐着议事。而到了宋朝,大臣就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
加强中央集权在封建社会是必然的趋势,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持庞大帝国内部的稳定。
但元朝似乎是个例外。
元朝初创,在地方上推出了行省制度,相比于之前的郡县府路制度,行省制的集权程度大大提升。但在中央,蒙古汗国的制度再次影响了元朝的发展。
蒙古汗国在建国前盛行奴隶制度,奴隶主对所辖奴隶有绝对的支配权,而奴隶有时候代自己做事,奴隶主会给予其极大的信任。这听起来很和谐,到了元朝时期,大臣就成为奴隶的角色。因此,作为皇帝的代表,他们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所以到后来权力约束更少,这是非常可怕的。
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制约的权力就是灾难!元朝的相权发展到中期已经是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左右丞相甚至决定了皇帝的废立。
1323年,前右丞相铁木迭儿等发动“南坡之变”,刺*元英宗,另立新君,元朝皇位再次实现了流转,也宣告了元朝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衰落。
除了相权坐大,元朝中时期后宫干政事件也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元帝国中期皇位的继承。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