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竺可桢为什么被人嘲笑)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4-04-08 12:40:21作者:YD166手机阅读>>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创始人,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主持浙大抗战西迁,将浙大打造成一流大学。

——————————————

杭州城内十里荷花已经开过,离市区不远的西天目山禅源寺内法相庄严。这时候,方丈妙定法师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

竺可桢此行前来,当然不为烧香拜佛,而是与法师商量一件大事。

开始于一个月前的淞沪会战如火如荼进行着,杭州城亦危在旦夕。身为校长的竺可桢特意前来,向方丈租借寺院余屋,作为1937年度新生的教学和生活用房。9月开学后,浙大一年级新生开始迁至天目山上课。条件虽然因陋就简,但远离城市,师生得以朝夕相处,授课答疑极其便利。此时的校长没有想到,这才只是开始……

一年多前的1936年2月,科学家竺可桢答应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此前,他没想过要当校长,他的志向是做一名纯粹的科学家,当校长“不善侍候部长、委员长等,且亦不屑为之”。

最后,因为种种原因,竺可桢还是出任浙大校长。走马上任之前,他提出3个要求:财政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时间以半年为限。

浙大举行的就职典礼上,竺可桢宣誓:“余恪遵总理遗嘱,服从党义,奉行法令,忠心及努力于本职。余决不妄费一钱、妄用一人,并决不营私舞弊及收受贿赂。如违背誓言,愿受最严之处罚。”

在新生谈话会上,竺可桢说:诸位到这里来,应该明了这里的校风。一校有一校的精神,至于浙大的精神,可以用“诚”“勤”两字来表示,浙大的前身是求是书院和高等学堂,一脉相传,都可以用“诚”“勤”两字代表它的学风,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

上任第一步,竺可桢和诸多知名教育家一样:“觅得一群志同道合之教授是也。”竺可桢看中了老相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刚复——交大理工院长视胡刚复为镇系之宝,坚决不放人。竺可桢软磨硬泡,坐着不走,与院长商议,约定“借两个月”,用完原样奉还,因为自己也就是“半年之限”——没想到,最后“借”了13年。胡刚复后出任浙大理工院长——浙大西行,“他(胡刚复)是西行大军的总参谋,而竺校长则是元帅”。全部图书和实验仪器运抵时一件也没有损坏,胡刚复用实际行动回报了竺可桢的“软磨硬泡”。胡刚复又引进了谈家桢等教授,一人又一人,浙大得一时之盛。

走马上任没多久,历史给了竺可桢一个从未思考过的难题:外敌步步紧逼,迫在眉睫。数千浙大学子,何去何从?

于是,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刚过了两个月,浙西形势又急转直下,天目山中的一年级新生有陷入绝境的危险,学校决定再度搬迁,自1937年11月底起,师生分批行动,乘车、步行、换船,经5天奔波,全部到达建德。全校稍事休整,立即复课,一学期的课业,并无大的影响。

但建德又何尝是久留之地?东北,华北,东南,大半个中国,哪个地方还“容得下一张书桌”?竺可桢明白,只要书声琅琅,只要讲台上还能继续讲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只要实验室里继续有着红红绿绿的化学反应……我们这个国就亡不了。

竺可桢携手胡刚复等浙大核心人物,带领学生一路西行,带着700多箱图书仪器,横穿浙江,抵江西,落脚吉安、泰和,抓住一切机会上课。在泰和时期,由于物资缺乏,浙大师生和家属生活极其艰苦。竺可桢忙于迁校事宜,无暇顾家,夫人张侠魂和次子竺衡身患重疾先后病逝。张侠魂平时对清寒学生颇为关心,尤其周济女生不遗余力。为纪念妻子,竺可桢在半年之内储蓄1000元作为基金存入银行,成立以爱妻命名的奖学金,奖励家境清寒且成绩优秀的女生。

没过多久,他们又再度启程。1938年11月,竺可桢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二字作为浙大的校训。师生之所以能一致赞成,固因“求是”与浙大有一定的渊源,最重要的是“求是”精神确实是大学生、科学家应该追求的目标。

伴随着“求是”精神,学校继续转移,前后历经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份,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遵义,并在当地办学7年。

1944年,在遵义,浙大迎来了一位外国科学史学家,名为李约瑟。“这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这是东方的剑桥”,李约瑟评价道。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秋,浙大终于在阔别近十年后,回到了故乡杭州。与离开时相比,浙大在竺可桢的带领下可以说是浴火重生,一所“二流大学”蜕变成了拥有文、理、师范、工、农、法、医7个学院的全国性综合性大学,一举成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名校之一。

1950年竺可桢60岁生日,学生自发为他举行晚会,虽然竺可桢没有到场,但参加晚会的人数之多令人瞩目,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浙大保姆”。就在那条西行的路上,就在遵义,竺可桢用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用无限的家国情怀与求是精神守护浙大,奠定了浙大的校格。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2月29日第13版

作者:匡双林

,

栏目热文

竺可桢的个人简介(竺可桢最短简介)

竺可桢的个人简介(竺可桢最短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2024-04-08 13:13:45查看全文 >>

竺可桢主要事件(竺可桢的身世简介)

竺可桢主要事件(竺可桢的身世简介)

1964年2月6日下午,有三位科学家被先后邀请到中南海丰泽园。在毛主席的卧室里,他们受到了主席的接见。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

2024-04-08 12:46:29查看全文 >>

竺可桢后人现状(竺可桢儿子为什么死)

竺可桢后人现状(竺可桢儿子为什么死)

2024年2月7日是中国科学院首任副院长竺可桢逝世50周年纪念日。竺可桢1910年留学美国,191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

2024-04-08 12:32:17查看全文 >>

竺可桢夫人陈汲生平(竺可桢现存子孙)

竺可桢夫人陈汲生平(竺可桢现存子孙)

竺可桢与李约瑟在1943年相识之后,维持了终生的友谊。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工作持续地受到竺可桢的鼓励与支持,而竺可...

2024-04-08 13:08:55查看全文 >>

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的故事承上启下)

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的故事承上启下)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 牟昊琨)让科学“潮”起来,打造时代新偶像。近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2022年...

2024-04-08 13:13:04查看全文 >>

竺可桢学院简介(竺可桢学院入学条件)

竺可桢学院简介(竺可桢学院入学条件)

昨天,浙江大学特别热闹,6000多位2023级本科新生走进校园。这其中也包括,刚刚通过竺可桢学院选拔考试的几百位同学。浙...

2024-04-08 12:53:00查看全文 >>

竺可桢的个人资料(竺可桢简短视频)

竺可桢的个人资料(竺可桢简短视频)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代表作品有《气象学》。竺可桢是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

2024-04-08 12:41:54查看全文 >>

竺可桢主要简介(竺可桢一句话介绍)

竺可桢主要简介(竺可桢一句话介绍)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15岁时进入上海澄衷学堂。他身材瘦弱被...

2024-04-08 13:18:07查看全文 >>

竺可桢有哪些事迹(竺可桢的伟大事迹都有哪些)

竺可桢有哪些事迹(竺可桢的伟大事迹都有哪些)

编者按近日,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印发《2024年“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工作任务》,旨在大力弘扬科...

2024-04-08 12:52:44查看全文 >>

竺可桢小时候的两件事(竺可桢的三样重要事件)

竺可桢小时候的两件事(竺可桢的三样重要事件)

竺可桢曾担任过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六十大寿时,浙江大学的学生给他送去了一面上写“浙大保姆”的锦旗。书评家马勇感叹:“在当...

2024-04-08 12:37:32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