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画像
认为曹睿是袁熙遗腹子的说法中最雷人的是说曹睿字“元仲”,谐音“袁种”,是甄氏为了怀念袁熙和暗示曹睿是袁熙遗腹子而起的。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太让人佩服,叹为观止啊。
于是,曹睿的年龄就成了破案的关键线索。
《三国志》中还有一个记载,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时年十五岁,照此推算,其出生时间应当在曹丕纳甄氏一年(公元205年,按周岁)之后或者二年之后(按虚岁),不论怎么计算,都是曹丕之子。
同样照此推算,曹睿死时为三十四岁或者三十三岁,与死时三十六岁的记载不符,其中肯定有种记载错了,只要能够证明死时三十六的记载错了,案子就算破了。
甄氏与曹睿·军师联盟剧照
这个时期的纪年非常混乱,曹丕登基那年,有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三个纪年称谓。曹睿登基当年没有改年号,太和元年是从第二年开始的。后来曹睿又于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改过正朔(每年的第一天为正,每月的第一天为朔),曹睿认为魏得地统(三统论,春季有三个月,分别子、丑、寅,对应天、地、人三统),应该以丑月为正,所以将青龙五年春三月改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曹芳继位后又改了回来。
这种混乱造成对曹睿年龄推算的失误,比如照曹睿纪年,应死于景初三年一月,但按曹芳的纪年,则应死于景初二年十二月,这就有一岁的出入。有学者专门考证过曹睿死时的年龄,为三十四岁。如果去掉刚才说的这一岁,曹睿就只有三十三岁。古人年龄以虚岁计算,即使按照周岁计算,曹睿死时也只有三十三岁,不可能是袁熙的儿子。
除了年龄这个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外,还有一些常识可以支持曹睿是曹丕儿子的理由。
一、曹丕是曹操长子,关系到世系继承的问题,对曹丕妻妾*分娩应该有严格的检查和记载,如果甄氏*分娩的日期有任何可疑之处,曹睿就算能活下来,也永远不可能继位。
二、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灭公孙瓒后,分封子侄,以袁熙为幽州刺史,离开邺城,甄氏留在邺城侍奉袁绍刘夫人。没有袁熙曾经回到邺城的记载,甄氏怎么可能怀上袁熙的儿子?不存在袁熙私自回邺城的因素,古时驻守外地的大臣将领,没有呼召是不能私自回去的,如果有呼召,就会有相应的记录。
公孙瓒画像
三、曹丕不喜欢曹睿,不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因为厌恶甄氏而迁怒于曹睿。有人说曹丕知道曹睿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就*甄氏灭口。曹丕傻呀,明知如此还要将皇位传给他?虽然曹丕儿子不多,但起码曹礼还在啊,曹丕也有过立曹礼的念头。小老百姓家的家长死时也只会把家产传给亲生儿子,而不会传给养子,何况是皇位!家天下最重要的是血统,养子是坐不稳皇位的,五代十国里有不少传位给养子的割据军阀,都不能服众,很快被武力推翻。
至于把曹睿的字元仲拿来作为理由的说法更是荒唐,这就是个文字游戏,估计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宫斗剧看多了。
宗法社会里,为儿子取字,是祖父、父亲的特权,甄氏还真没资格来取,即使他是儿子的生母。
围绕曹睿身世之谜的还有因素,主要有三个,一、他母亲甄氏去世的真相,是否真是被郭皇后所害?二、曹丕为什么不尽早立他为太子?三、他与郭皇后的关系究竟如何?
先说第一个因素。
曹丕为魏王时,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六月,以南征之名炫耀武力,将甄氏留在邺城。这已经是个不详的信号。此年曹丕三十三岁,甄氏已经三十八岁。
邺城局部
曹丕紧接着称帝,定都洛阳,并没有将甄氏接过来一起住。献帝送了两个女儿过来,加上本来就受宠的郭贵嫔、李贵人、阴贵人济济一堂簇拥在曹丕身边,人老色衰的甄氏已经被曹丕忘到爪哇国去了。失宠的甄氏自然会有所抱怨,曹丕大怒,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六月派人到邺城将甄氏赐死,就地安葬。
甄氏死亡的原因,有许多说法,主要有:一、曹操也想占有甄氏,攻入邺城后,曹操紧急派人去找甄氏,左右亲随告诉曹操,曹丕已经去了。曹丕一直没能得到太子之位,估计和这件事有很大的关系。当上皇帝后迁怒于甄氏;二、人老色衰;三、曹睿是袁熙的遗腹子,曹丕*母留子,以此灭口。这些说法都有些玄,除了人老色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外,其余的都无法证实,虽然都有嫌疑。
如果非要说甄氏的死与郭皇后有关系的话,那也只能归罪到曹丕身上,曹丕因为宠爱郭皇后而冷落甄氏,才导致后面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