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寒食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寒食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2-20 22:58:56作者:YD166手机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复习要点

寒食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寒食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1)

1《北京的春节》 作者:老舍

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词语解释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截然,界限分明地。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改变,改换。

悬灯结彩: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重点句子解析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中。

问题归纳

1.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

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

3."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

4.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

从"味、色、声" 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不能把"又"字去掉。"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

6.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7."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8.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寒食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寒食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2)

2《腊八粥》 作者:沈从文

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第一部分(1):人人喜爱腊八粥。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及怎样煮腊八粥。

第二部分(2-19):八儿等吃腊八粥。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

重点句子解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提到腊八粥,就立刻产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这样写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2.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八儿欢喜至极。

3.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叹气""呻唤"把熬煮腊八粥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突出了八儿的可爱与嘴馋。

4.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

问题归纳

1.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人喝粥两件事。

2.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这种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3."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4.八儿为什么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5.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课文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3《古诗三首》

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2、《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哪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3、《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寒食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寒食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3)

寒食 [唐]韩翃 七

寒食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寒食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4)

栏目热文

寒食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实(寒食这首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寒食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实(寒食这首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文/家长有智慧电子教材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知识点我会写:侯hóu:侯爵 公侯 封侯 侯门似海章zhāng:乐章 ...

2023-12-20 23:02:16查看全文 >>

寒食唐诗的特点(寒食古诗主要讲什么)

寒食唐诗的特点(寒食古诗主要讲什么)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每逢寒食日,人们就会吟咏起这首著名的《寒食》,或名《寒食...

2023-12-20 23:40:50查看全文 >>

寒食这首诗的写法特点(如何写寒食这首诗的画面)

寒食这首诗的写法特点(如何写寒食这首诗的画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周学习的小诗,金缕衣[ 唐 ] 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023-12-20 22:58:13查看全文 >>

寒食孟云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寒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寒食孟云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寒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在今天已不是人人所熟知的唐代诗人了...

2023-12-20 22:56:51查看全文 >>

孟云卿写的寒食写作背景(寒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孟云卿写的寒食写作背景(寒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孟云卿,生于公元725年,字升之,山东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人,大唐著名诗人。《全唐诗》编辑孟云卿诗一卷,共十七首,其诗...

2023-12-20 23:19:33查看全文 >>

寒食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寒食一首诗用了什么的写作手法)

寒食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寒食一首诗用了什么的写作手法)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

2023-12-20 23:19:31查看全文 >>

寒食这首古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寒食这首古诗的中心思想)

寒食这首古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寒食这首古诗的中心思想)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暮春的长...

2023-12-20 23:35:47查看全文 >>

赤壁之战的唯一主帅(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赤壁之战的唯一主帅(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曹操以几十万大军败给处于绝对劣势的孙刘...

2023-12-20 23:00:05查看全文 >>

赤壁之战吴国主帅(赤壁之战吴国两个都督)

赤壁之战吴国主帅(赤壁之战吴国两个都督)

赤壁之战的获胜是由诸葛亮还是周瑜主导三国时期的那场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相争的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获胜而告终。从而奠定了...

2023-12-20 23:13:08查看全文 >>

赤壁之战胜利方的指挥官是(赤壁之战中没有参战的一方是)

赤壁之战胜利方的指挥官是(赤壁之战中没有参战的一方是)

名 称:赤壁之战主要指挥官:曹操;孙权、刘备、周瑜参战方:孙刘联军,曹军结 果:孙刘联军胜利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

2023-12-20 23:24:33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