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清明节,池州刺史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细雨纷纷飘洒,他看到路上羁旅的行人们,个个落魄断魂。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怎么办呢?解决这一片春愁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二两小酒。
他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
他需要赶紧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他向行走在路上的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店,牧童淡淡一笑,手指向遥远的那个小山村。
那里,杏花正沐浴这春雨,飘飘洒洒。
这一遥指,这一场雨,便下了千年,这一个清明节,也成了最诗意的清明。
08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宋代〕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公元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
春日里的一个傍晚,他考察民情回途,暖风吹着他的衣巾簌簌作响,有几多枣花随着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本来就有春困,何况中午还喝了点小酒,他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对于我们每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人来说,乡情是一种土生土长在骨子里的情怀。即便时光再怅惘,也隔不断思乡的情;即便流云再汹涌,也遮不断那心灵的归途。
09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宋代〕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秦观少年时,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也常游历于江南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在一个暖春,闭门苦读的秦观,也经受不住大好春光的诱惑,他乘兴游览了附近的一座村庄。
这里绿树环绕,春水满塘。他沐浴着暖暖春风,安闲自在地在村庄的小道上来回漫步。不知是谁家的小院,关不住满园的春色,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一朵朵盈盈竞相怒放。
他越过围墙远望,隐约可见几间茅草房。溪水的小桥旁,青色的酒幌子在风中飞扬。乘着游兴,他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
最美丽的风景,不在城市的公园里,不在电视手机里,而在乡村里。
10
村居
张舜民 〔宋代〕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在宋代诗人张舜民的眼里,小山村远近皆为画。
山村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
槿花稀疏,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
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久居城市的人,都有一个乡村梦。
那是彻底的摆脱城市的喧嚣,回归山村那真正属于自己的平静之中,听鸟语,闻花香,牧老牛,看夕阳,日子一天一天,安静又漫长。
11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