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正是耕种的黄金时节。尤其是步入暮春,气温逐渐回暖,各类农作物的播种工作也进入了紧张的关键时期。三月十一的传统习俗,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在资兴市唐洞街道茶坪瑶族村,每到这一天,瑶族同胞们便会身着盛装,手持翠绿的树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共同欢庆“起春节”。他们怀着敬畏之心礼拜山川大地,虔诚地祈祷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六畜兴旺。无独有偶,回、东乡等民族也将三月十一视为重要的“粮食节”。届时,大家会捐钱凑粮,一起煮上一大锅杂豆粥,围坐在一起分享,以此祈求五谷丰登。

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吃饱穿暖都是人们生活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开春之际,这些传统习俗就像无声的提醒,敦促人们重视春耕,为未来的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天的具体讲究,记住“1不晚,2不丢,3要吃”,寓意着丰衣足食、家人安康。
1、春耕播不能晚延
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蕴含着深刻的农耕智慧。它提醒着我们,如果错过了春耕的最佳时机,这一年的收成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每种作物都有其特定的播种时间,我们应当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完成播种,并精心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只有这样,作物才能茁壮成长,最终迎来丰收的喜悦。

2、不丢: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从田间地头的辛勤耕种,到餐桌前的一道道工序,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所以,我们要时刻珍惜食物,杜绝随意丢弃粮食的行为。这不仅是对食物的尊重,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珍视。

3、要吃
1、吃杂豆粥
杂豆粥是三月十一这天的传统美食,它和八宝粥有些相似,由各种豆类、谷物以及红枣等食材熬制而成,寓意着五谷丰登。在这个时节食用杂粮谷物,有助于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体质,是非常养生的选择。

制作方法如下:
1. 选取各种豆类、谷物和红枣,每种都取适量,混合后淘洗两三次,去除杂质。
2. 加入足量的饮用水,浸泡约两个小时,让谷物和豆类充分泡软,这样煮出的粥口感更佳。
3. 选择杂粮粥的烹饪程序,煮大约一个小时,可适当延长时间确保食材煮透。煮好后焖二十分钟,让各种食材的香味充分融入汤汁中,即可享用。
2、吃芋头饼
在瑶族地区,重要节日里芋头饼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它经过炸制后,外皮金黄酥脆,口感十分美味。而且,芋头象征着年年有余,寓意着吃喝不愁。

制作步骤如下:
1. 将荔浦芋头洗净,去除外皮,切成小块。
2. 把芋头块放入蒸屉,用大火蒸约半个小时,直至蒸熟。取出后加入糖和牛奶,用勺子搅拌成细腻的芋泥。
3. 将芋泥倒入不粘锅中,加入适量玉米油,小火翻炒,直到芋泥更加细腻,然后关火。
4. 待芋泥晾凉后,准备一些饼干,每两块一组,中间夹上芋泥,再将边缘的芋泥裹上白芝麻。
5. 锅中倒油,烧热后放入夹好芋泥的饼干,用中小火炸至金黄浮起,捞出控油。注意火候不宜过大,以免炸糊。
3、吃葱油鸡
在瑶族的重要场合中,葱油鸡也是一道常见的佳肴。它制作简单,鸡肉鲜嫩多汁,香气扑鼻。同时,它还寓意着吉祥如意、安康多福。

制作方法如下:
1. 准备一只中等大小的鸡,仔细清理干净,去除不可食用的部位和多余的油脂,反复冲洗后用吸水纸擦干。在鸡的表面均匀地撒上盐、胡椒和酱油,涂抹均匀后腌制约一个小时。
2. 准备一个砂锅,倒入适量油烧热,放入姜片和洋葱,炒出香味。
3. 将腌制好的鸡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热水,盖上锅盖,淋上一圈黄酒,小火焖煮约一个小时。期间要注意观察锅内情况,防止烧干。
4. 待鸡熟透后,关火取出。将香葱和小米椒切成小段,撒在鸡上。另起锅烧热油,浇在葱花上,激发香味。稍等片刻,待鸡肉稍微晾凉,将其撕成小块,装盘即可上桌。
感谢阅读,喜欢我的文章,请给予点赞、分享、收藏、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动力!期待与您在文化的世界里再次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