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深圳市中医院骨一科 脊柱运动医学组 马笃军
科普指导:广东省名中医 彭力平
益处:我国的乒乓球场地比比皆是,能全天候开展锻炼,门槛不高,容易普及。乒乓球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运动量一般不是很大,适合于各年龄段的群众参加,也正因为如此,乒乓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球”。打乒乓球能够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强壮筋骨;打乒乓球还有利于提高手-眼协调和大脑反应,预防老年痴呆;打乒乓球可以促进心肺功等内脏功能,排汗减肥,促进睡眠;打乒乓球富有技巧性、趣味性,让人心情舒畅;双打练习时能够提高配合意识,大家一起锻炼还能方便球友交流。
风险:主要是肢体的损伤,一般集中在腕、肘、肩、膝关节及脊柱等处。握拍击打需要手腕的精细动作和快速发力,因此,手腕的小骨和周围的肌腱、韧带都可能发生急性和慢性损伤,例如腱鞘炎等;击球动作需要肘关节的参与,尤其是横拍反手拉弧旋,容易导致“网球肘”;在大幅度击球时,肩关节参与较多,发力过猛容易损伤肩部;打球的姿势一般都是处于屈膝半蹲位,对膝关节的负荷很大,容易导致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损伤;击球时需要含胸弯腰,加上频繁发力,可能以导致脊柱后方的竖脊肌损伤;虽然是隔网运动,但不小心滑倒、扭脚、乒乓球击伤眼睛、球拍脱手伤人情况也是偶有发生。
伤例
30岁刘女士。曾因外伤导致右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治疗后2年未再复发脱位。之后经常参加乒乓球活动,肩关节无明显不适,在一次乒乓球比赛中大力扣*对手放的高球时,右肩关节突然疼痛、畸形、不能活动。立即到医院就诊,经X线照片显示右肩关节向前脱位,没有骨折,医生施行手法复位成功,照片显示肩关节位置正常。吊带固定右肩关节2周,6周后逐步恢复乒乓球活动,但发力扣球时几次导致肩关节脱位,于是只能放弃乒乓球比赛活动。
提示:刘女士宿有伤病,平时打乒乓球也没有不适,但比赛中导致了旧伤复发。乒乓球看上去运动量不是很大,但是长时间打球或在比赛中的运动量还是很大的。
因此,在打球前还是要做好热身活动,出现病损情况后要及时治疗并在此后的运动中佩戴护具进行保护;
打球时还要注意不要发力过猛、时间过长;
肌肉紧张可以在打球后进行按摩、热浴放松。
在发生较大的运动损伤之后不得已放弃原来的运动方式、另辟蹊径,不失为明智之举。
益处:打羽毛球的运动量较大,与快速跑的运动量相当,打球的技术含量也比较高,能给人不少乐趣。在场馆内可以全天候打球,户外也可以锻炼。羽毛球运动覆盖年龄范围广,男女皆宜。打羽毛球是一项全身运动,能提高运动机能、增强体质,能增强心肺功能和骨骼强度,还能促进代谢,有利于体内有害物质的排出、减肥释压。打羽毛球可以锻炼人体的反应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头颈后仰的击球动作有益于轻型颈椎病患者的锻炼,另外,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还有一定的预防和调理作用。羽毛球的双打练习十分讲究互相配合,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大家一起打球也方便互相交流和结交朋友。
风险:最常见的损伤是关节的扭伤和肌肉的拉伤(最严重的拉伤是跟腱断裂),容易受伤的关节依次排名是踝、膝、腕、肩、腰、肘、踝。反复的受伤还会导致陈伤(如膝关节软骨病损、跟腱钙化)。打羽毛球虽然是隔网运动,不会互相碰撞,但是球拍误击队友、快球击伤对方眼睛、断拍戳伤他人也还是会偶然出现。因为运动比较剧烈,所以不适于患有较重的心血管疾病的球友;因为要频繁地弯腰救球,因此不合适腰椎疾病较重的人群参加。
伤例
38岁李先生,打羽毛球猛力起跳扣*后感到左脚跟的后侧疼痛、站立不稳、无力行走,由众人搀扶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左跟腱部位空虚、左足不能绷直,做磁共振检查显示左足跟腱不延续,诊断为“左跟腱完全断裂”,数日后接受手术切开吻合跟腱,手术后踝足部佩戴护具保护,2周后拆线,6周后扶拐杖练习行走,同时开始康复训练。手术3个月后恢复独步行走和恢复办公室工作,之后也告别了羽毛球场。
提示:李先生这样的损伤病例不少,原因是突然发力太猛,超过了肌腱承受的能力,这也与该项运动的性质及热身不够有关。避免伤病的方法是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锻炼(主要是规范步伐和挥拍动作)。
双打的运动量要小一些,身体条件比较差的可以考虑从双打练起。
有必要穿专用的羽毛球鞋,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踝足部的损伤。
不要过于在乎球的输赢,而是要关注健身的效果,尽量不要运动过量,上场一般控制在一小时之内。
准备与放松运动时间比一般的运动项目都要长(前后都要超过10分钟),空腹、饭后不宜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