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读过一学期便辍学,从小生长在大凉山,穷得经常饿饭,曾经是理发店学徒的彝族姑娘,她写的文章,你会看吗?
她写的文章,获得了第五届(2013)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第五届东莞荷花文学奖散文奖。第三届广东省“九江龙”散文优秀奖。她的散文和小说,发表于《民族文学》《散文》《天涯》《钟山》《文学界》《星火中短篇小说》《湖南文学》《作品》《都市》等刊物。
她说自己是“三无”人员,无银行卡,无收寄地址,无文凭。
她是有家,有才,有作品的作家。
她是阿微木依萝,彝族,生于1982年,现住长安。

阿微木依萝
写作一年,发表作品;写作四年,三获大奖
2011年6月。阿微木依萝从浙江来到东莞,在石龙镇落下脚。石龙,有一个她的白马王子十八须,她主动向十八须示爱,要以身相许。
她的老家在四川大凉山,从16岁就外出找活路打工。在浙江,她是小作坊的打工妹。
在石龙住下后,因为对气候不适应,水土不服,身体生病,她没有上班,长期在出租屋住着,十八须是她的饭票。
她,性格内向,拙于交际,就上网,看别人写的东西。看着看着,她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就动手写作。
2012年6月,她的散文《路标上的招贴》发表在《文学界》上,这是她正式写作的一周年。2013年11月,《走族》又发表在《文学界》。2013年,获得被称为华语散文民间第一大奖的“第五届(2013)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2015年,《走族》又获得第五届荷花文学奖散文奖。
她的散文《檐上的月亮》,是她在比较放松的情况下,用写着好玩的心态创作的。当这个文章参加一次改稿会时,被《天涯》的编辑王燕翎看中,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有张力,有生活,人物也很丰满。于是发表在2015年《天涯》第二期上,今年十月,《檐上的月亮》又获广东省第三届九江龙散文奖。
她最近很开心,接到了自写作以来最大的一笔稿费,1.6万元。这是她的中篇小说《土命人》发表在《钟山》上的稿费。5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土命人》,她只花了15天的时间就完成,这也是她的小说处女作。
她的作品,已在《民族文学》《散文》《天涯》《钟山》《文学界》《星火中短篇小说》《湖南文学》《作品》《都市》等多家刊物上发表。
每一个天才的背后,都有无数个生命中的贵人。当阿微木依萝还是一个喜欢在天涯论坛上发点小文章的不知名写手时,作为散文天下论坛的版主,包丽敏老师常常给她的散文加精,甚至置顶推荐。她们也互相加为QQ好友,包丽敏给予她很多关照和鼓励。还发了很多文学杂志的投稿邮箱给她。
作家傅菲,在散文天下论坛看到她的散文时,推荐给《文学界》的编辑易清华老师,这篇四个组章,8000多字的文章,成了她正式发表的首篇处女作。《走族》在《文学界》发表时,编辑仍是易清华老师。这个杂志,就是她生命中的贵刊,她说对《文学界》很有感情。
藏族作家嘎玛丹增,也是一个散文作家,她的四川老家,推荐《走族》参加“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
邹萍,长安作家协会的会长,是她最新遇到的贵人。在第五届荷花文学奖颁奖典礼上,邹萍获得突出贡献奖,阿微木依萝获得散文奖。他们因此相识,并被邹萍邀请到长安来写作。

阿微木依萝全家
她的写作,“中国画的白描和话剧的对话手法,洗练而精准”
我感觉魔芋才是奶奶的孙子。她即使吃饭也要端着碗走到魔芋地边,要是看见哪一棵魔芋倒在地上,她立刻丢了碗就去把它扶起来。我要是摔了一根头,她只会懒懒散散地说,“摔得好。”
我大伯说,他下辈子再也不讨这样的懒婆娘,门口那块石板是她坐平的。
都说我懒,我这粮食自己跑来的?我这些儿女都是不吃饭长大的?你流汗水的时候她们看不见,你坐在这石板上休息她们就看见了。一天到晚要像牛一样,身上套着缰绳才算是好牛,身上光秃秃的就是懒牛。我就是要坐平这块石板!我还要坐烂它!
我在石板上跳了两下,石板硬梆梆的。
在散文《檐上的月亮》中,她这样写村庄中的那些人和事。
她的散文《走族》获得“第五届(2013)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时,颁奖辞是:中国画的白描和话剧的对话手法,洗练而精准。才情倾洒于一群市井商贩,讲述小人物的生活和梦想,或是散文的在场常态。人是为了理想而活的,哪怕那理想很渺小渺茫。
她的写作,很多是她曾经的生活经历。
16岁,因为太穷,她不想让父母为筹学费犯难,辍学,离开凉山,到成都去找钱,她为认为自己已经是初中生了,有文化,能自食其力。她的同龄同乡,因为读书不多,主要在成都的一些发廊工作。顺理成章,她也到了理发店,成为学徒。她说自己笨手笨脚,学了两三年,也只会剪碎发,剃光头。她从来没有想到去工厂打工,因为没有学历,觉得工厂不会要自己。
她当过“走族”,在成都。用一部二手自行车,后座上载着胶框,将从批发市场上买来的白果,核桃、海带,卖给过往的路人。
她是个不称职的“走族”,不认识杆称,分不清真钱和假币。她手中的真钱,常被别人用100元的假币,既拿走了核桃,还换走了真钱。
一般情况下,走族男子的妻子也是走族,再有的时候,走族夫妻的孩子也是走族。他们代代相传。走族的孩子很小就会算账,他们还没有上学已经认识钱,而且会帮忙找钱和收钱。走族夫妻如果是担挑子卖东西,如果孩子尚小,走族男子就很受罪了,他一个箩筐装货物,一个箩筐装孩子;那孩子如果疲惫,一定会在热闹的街巷熟睡,那么,他得找一个纸箱,把他的孩子装在纸箱里睡一会儿,货物就临时摆在那里,等到孩子睡醒再担着货物和孩子离去。
大部分规矩与早晨有关。比如,一早不借秤给外人(除了自己一伙的都是外人),除非自己的货物已经开张;还有,早上不换钱,早上不吵嘴,早上的第一个客人的生意要尽量做成;再有,早上起床穿衣,要规规矩矩坐在床边,不要一蹦老高站在床上穿衣服。
晒衣服也是有讲究的,衣服在前,裤子在后,袜子又在裤子之后。
连续赔本一个月,她结束了“走族”生活,继续拾起老本行,到西昌去当理发店的学徒。因为姑姑在浙江打工,做窑厂的砖瓦工,她去了浙江,投靠姑姑,在那里生活了三四年。于是写下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土命人》。
“你想到哪里去了?我只是这样问问。上次看你在场地上翻湿坯,有人开玩笑一把扯下你的中裤,发现里边挂的空档。好奇怪。你狗日的怎么喜欢挂空挡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比你和嫂子的问题严重。”瘦猴子禁不住大笑,装面条的碗差点抖到地上。
“你们不懂,夏天挂空挡很是凉快。空气好啊!当然,最主要还是穿它太勒人。”张大胡子傻瞪着眼。他原本是想告诉瘦猴子,那个黄静静的脸蛋、腰、腿和屁股多么吸引人,但现在这话题却落到自己的糗事上。
“她有很强的场景还原能力。”十八须这样说妻子阿微木依萝。
刚开始读作家的作品,是十八须推荐的。那时萧红,三毛,鲁迅,余华都是她的狂爱。后来,逐渐读了卡夫卡,黑塞,毛姆,赫拉巴尔,托尔斯泰,玛丽奥斯丁,赛珍珠,皮兰德娄等外国作家的作品,爱卡夫卡的作品是她的最爱,每天放在床头,随时翻看。今年,她又喜欢上了残雪的作品。
她内向性格背后,内心活动非常丰富。她说在网上也很活跃,网上的阿微木依萝,才是作家阿微木依萝。他常和作家傅菲,项丽敏,塞壬,以及《文学界》杂志的编辑易清华,《散文》杂志的编辑张森,民族文学》杂志的编辑石彦伟等朋友交流。
生活中的阿微木依萝,是个笨笨拙拙的女人。她说喜欢在生活中看,看一些别人认为无聊的东西,甚至连路人都以为她是神经病。她说站在那儿看,想象力也会被激发开来,很多场景不停地在脑海中涌现。
她说自己是物质上的白痴,钱对于自己无所谓,只要不饿饭就行。出门经常不带一分钱,在家里,也没有掌管钱财。稿费都是打到老公的银行卡上的。
因为没有系统地学过使用电脑,每次打字,只用三个手指,用拼音输入法,在键盘上跳舞般地写作。
写日记,完成了和一个朋友的对话,就撕掉
写日记,是她的习惯。她写日记,不是记流水账,也不是每天都写。只有当她想写时,才会找到几片纸,写下日记,然后自己读一遍,撕掉。她说这样完成了一个朋友的对话,就够了。她不保存日记,还因自己是个“走族”,不想让任何身外之外成为自己的累赘,她要自由地在路上行走,不愿意背负那么多负担。
现在,曾经在日记中写下的只言片语,又回到了她的作品中,出现在小说中人物的身上。有读者问她,你小说中的人物,那么鲜活,是真有这样的人吗?她说你信就有,不信就没。
曾经,她认为自已这辈子写小说是不可能的了。
傅菲说过,她还欠缺挖掘自己。当小说《土命人》发表后,她吃惊于自己身上的潜能。随后1.8万字的小说《杨铁匠》发表在《星火中短篇小说》上,3万多字的小说《牧羊人》也发表了。她觉得找到了一点感觉,这也只是刚开始。
没有正式写作前,她是《故事会》和《知音》的忠实读者。每次到外面去逛,一定会去找书摊,买一本带回宿舍,慢慢读。
她说自己看书的速度很慢,一两个月才看一本书,而她,写5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土命人》,只花了15天的时间。
她初一只上过一个学期,数学能考0.5分,老师是酒鬼
五岁时,她开始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得了1.5分,数字考试得了0.5分。
“那个酒鬼老师也太有才了,不如直接给外零蛋完了。”她说。
她还不知道读书是怎么回事,老师写的字又潦草,她不读书了。直到九岁时,才真正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的数学课成绩突然掉下来了,很渣,考十几分是家常便饭。上小学,他的语文成绩超好,是班上的前三名,她写的作文,是学校的范文。
她的家,在大山,家里除了薄土可以种一些粗粮,几乎没有收入。饿饭的事,她家经常有。她的爸爸,是个典型的大方人,每次来了客人,*鸡,吃肉。而客人走后,全家多日挨饿。
家里很穷,她不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她只是个观者,在小伙伴们的旁边,静静地看。她羞于表达,而妹妹则要外向得多。她很少得到奶奶的宠爱。
她四五岁的时候,奶奶说她是个赔钱货。说三叔家的儿子能值一万元,她值一块钱。无知的她,还去问妈妈一块钱多还是一万元多。她的父母虽穷,但很开明,支持她上学。
天才就是有与众不同!她是家里读书最多的人,初一辍学。
在她小时候的记忆中,穷有很多记忆。有一次,妹妹上学时哭着回来,说别人骂她家里像厕所。的确,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的爸爸,只在河边用木头撑着茅草,盖了一间房子,就是他们的家。中午不吃饭,太饿时,吃一个烧的土豆。因为穷,爷爷奶奶也不把他们家的人放在心上。分家时,他们家分得一个酸菜坛子,有时家里人吵架,奶奶又把坛子搬回去,过一段时间又被妈妈搬回来。为了这个坛子,家里人会吵几个月,坛子有时在奶奶家,有时在她家。
她的婶子曾建议她爸爸,女娃子读书有什么用,她那么大了,可以租给别人去放羊。帮别人放羊,年底能得到200元钱。
16岁,家中卖掉房子,换得4000多元,让她到县城读初中。她的学费要1600元,父亲将2000元留给姨妈后,带着弟弟和妹妹,到云南去讨生活。弟弟跟三叔的儿子,在云南捡易拉罐等废品卖。她觉得,自己读书,弟弟妹妹在要饭,也没心情上学,于是辍学了。
今天,微木依萝回老家时,看书,被村里人骂:“书呆子,写东西能当饭吃。”
闪婚,相信诗人的灵魂是干净
从十六岁开始到外面找活路,她就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她先后在四川省内的多个城市流浪,当理发店学徒,推着自行车到街上当流动小贩,到浙江的小作坊学横机操作,到姑姑打工的砖瓦厂。
但她,始终喜欢读书,写日记。
在浙江,她用手机上网,常在一拇指网站上混。那时,“十八须”也是一拇指网站上的常客。这个网站,是文学青年的老巢。在一拇指网上诗歌的海洋中,她被““十八须””迷倒。她主动给“十八须”发了一封鸡毛信,网恋发生了,一个月后,闪婚。
尽管周围的人都说“十八须”是个老头,也没有吓到她。她认为,诗人的灵魂是干净的,爱读书和爱写作的人,都不坏。
在她的散文《檐上的月亮》中,有这样的描写:“……不是打着火把自己来的么?大半夜的偷跑出来。她娘家人都不同意,她自己溜了。听说那天下着飞雨,周身浇得透湿,你婆婆开门一看,呀,惊了一跳,以为见着鬼了。现在可好!那男人可不是她想管就管得了的。一看她就没有那个本事。总的说来,这自己来的,就是不值钱!”。这写的是她的妈妈。
对于闪婚,她说自己不是“外貌协会”的,只要人品好就行了,主动追老公也没有什么不好。先追求对方,难道会掉身价?
女人有两条命,如果不嫁十八须,她还是流水线上的打工妹。
她说老公十八须也是自己的第二个老师,在很早之前,十八须就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过作品,因为要养家,后来就写得就少了。现在十八须是一名专职的奶爸,也在腾讯创世中文网上写网络小说,他的历史小说《战宋》,正获得网友们的亲睐。
十八须也是个苦孩子,他有姊妹8个,3岁时父亲去世,妈妈也在几年前去世了。1979年出生的他,真名李付奇,河南周口市人。他在日资厂开了八年叉车。初一读了四个星期,因为穷,也辍学了。15岁就到煤矿去挖煤,那时留着胡子,少年白发,被称为小老头。发生了一次塌方事故,他被埋在井下几个小时,后被人救出来。他当时逞强,直接跑到山上,又晕倒,在医院住了几天,才到南方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