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以及能够为员工提供的工作、人际环境,对员工的影响最为明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管理者素质高、能力强、视责任重于泰山,就能给员工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就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增强责任心。因此,要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必须认真分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关键点,找准突破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新活动载体, 加强员工责任心教育责任建设,教育为先。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出来的。责任心缺失,既非一日之寒,责任心提升,当然也绝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提升责任心的正面教育。
一是要把责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明白自身要发展,企业必先发展的道理。经常性向员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向员工讲清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深层次的问题,也有必要向员工交代清楚,求得员工的理解,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从而愿意与企业同舟共济。
二是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对员工不怕失败、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教育,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真正承担起责任。遇到失败,要帮助员工进行客观分析,鼓励而不是打击犯错的员工。
三是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先抓党员,再抓群众,先抓各级管理者,再抓普通员工,引导员工积极对待工作,面对困难与矛盾,不回避,不上交,积极主动,自我了断。在持续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如:开展提升全员责任心大讨论;宣传表彰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典型事例;对身边不负责任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杜绝重复事故,等等。
二、 尊重员工,保障员工的基本需求收入低、分配不公,固然是制约员工责任心提升的重要因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根据调查,58%的员工认为,提升责任心的有效方法是“尊重员工”。尊重员工,不仅是精神上褒奖、人格上的尊重,还应有物质上的给予。诚然,人都是有需求的。只有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才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也才有可能具备责任心。要提升员工的责任心,就必须满足他们的各种基本保障。
一是现时的生活保障,即提高收入和工作环境保障。员工非常关心物质权益,没有物质权益,员工的生存无从谈起,责任心也就根本谈不上。因此,必须建立员工薪酬的正常增长机制,在保证企业效益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员工收入的持续增长。在当前企业效益处于低谷的状况下,应该深入研究增加员工收入和企业增加效益的关系,以及增加员工收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尤其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多劳多得,能者多得,使员工感到付出与所得相符。同时,要切实保障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既包括工作条件,也包括企业管理和人际环境。员工在好的环境里工作,就会心情愉快,利于积极性的发挥和提高责任心。企业管理者要努力营造融洽的人际环境,要充分尊重员工、关爱员工,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尊重不同意见,与员工融洽相处。此外,还要关心员工的健康权益,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关爱工作,表达企业对员工的真切关爱。
二是期望保障,即员工的精神需求、价值认同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认同,将极大地影响员工的进取心、责任心,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平等看待员工,大力推进企业民主建设,积极吸收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真正把职代会作为维护员工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重要载体。
要十分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完善多渠道职业晋升机制,使员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把企业发展与员工的个人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使之制度化、定期化、系统化,惠及每位员工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提高责任心的重要保障,否则,提升责任心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只做领导检查的事情”。工作布置给员工,如果不能经常性对其进行评估检查,他们就会认为工作不重要,觉得做与不做,做好做坏一个样。
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员工责任心问责监督制度,以便对员工责任心进行经常性的评估检查,使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问。责任制和责任密不可分,每项工作都要有责任人,有责任就必须落实。只要是在责任范围内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对失职或不负责任的员工一律追究责任,这样才能使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认真落实每一份责任。
有效落实责任制,应注意以下细节:一是要讲究方法。事先设定好考核标准、期限,到时就可实施问责制,对结果奖优罚劣。二是不要事必躬亲。领导负责等于没有责任人,要善于授权和分解责任。三是边缘工作首接负责制。一件工作如尚未界定负责部门或员工时,谁先遇到就得负责到底。四是与绩效评价结合。有了绩效评价的结果,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五是建立被问责人员的跟踪机制,对于能够主动承担责任、改进工作的员工要给予表扬、奖励直至提拔。
,